至於那則孫傳芳五省聯軍“泰安”艦的故事,顯然與船政的“泰安”毫無關係。作為題外話,就在“泰安”艦轉入招商局服務的時候,往來於香港、廣東的航線上,有一艘被招商局譏視為野雞船的私營小客輪,也叫作“泰安”。中國海軍史、航運史上,艦船之間互相重名的現象非常常見,這就需要研究者認真加以甄別對比,決不能因為名字一樣,而將不相干的兩條船說成是一體。
“元凱”、“藝新”、“登瀛洲”、“泰安”四艦先後建造完成,船政經歷了從建廠五年計劃時期的中外合作,轉變為完全國人自造的過渡。在這個仍以仿造成熟船型為主的轉型期順利度過後,船政即將迎來全面自主設計、建造的新時代。
【註釋】
(1)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洋務運動》5,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140…141頁。
(2)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洋務運動》5,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142頁。
(3)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洋務運動》5,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145…146頁。
(4)林櫻堯:“船政的金牌和銀牌”,《船政文化研究》第四輯,海潮攝影藝術出版社,2006年版,第270…273頁。
(5)《船政奏議彙編點校輯》,海潮攝影藝術出版社,2006年版,第87…88頁。
(6)《船政奏議彙編點校輯》,海潮攝影藝術出版社,2006年版,第88頁。
(7)《清末海軍史料》,海洋出版社,1982年版,第179頁。
(8)《船政奏議彙編點校輯》,海潮攝影藝術出版社,2006年版,第108頁。
(9)《船政奏議彙編點校輯》,海潮攝影藝術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