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部分(3 / 4)

肯定是質量有問題,就此題目展開論述,對此稍諳官場訣竅的官員想來大都會依意照辦。一場暴風雨,正要降臨到船政。

1871年末、1872年初,可能是看中了當時船政大臣沈葆楨因父親病故離職守制這一機會,由大學士宋晉為首,清政府高層頑固派主要針對福建船政,順帶而及江南製造局,向這兩家洋務典範企業展開了一場大攻勢。宋晉,字錫蕃,江蘇溧陽人,當時官至內閣大學士,與大學士倭仁等同為反對洋務的保守派領軍人物。宋晉的奏摺主要從經費出發,認為福建船政“靡費太重”,稱船政建造軍艦的目的是為了制夷,但是當下二次鴉片戰爭已經結束,繼續造軍艦已經沒有必要,“此項輪船將謂用以制夷,則早經議和,不必為此猜嫌之舉”,另外無來由地稱船政所造的艦船質量有問題,“且用之外洋交鋒,斷不能如各國輪船之利便”,要求將福建、兩江的造船企業立刻撤停。(21)

清政府中樞對此拿捏不定,軍機處內部意見也不統一,遂通報各省督撫大員一起會商。恰好在這個關頭,浙江冒出“湄雲”事件來,對清廷中樞持撤停船政意見的大員而言,簡直如同久旱逢甘露,想要藉此大做文章是再自然不過的事了。3月27日,朝中一些人望眼欲穿的覆信寄到。浙江巡撫就“湄雲”為什麼不能用於浙江一事進行了非常詳細的答覆,但是內容卻讓保守派大失所望。

浙江巡撫楊昌浚,湖南湘鄉人,早年隨左宗棠的楚軍攻入浙江,建功立業,是左宗棠的親信屬下。對於軍機處來函中的某些暗示,楊昌浚居然視若無睹,直接就事說事,敘述了“湄雲”到達浙江後不久接連發生了兩件大事,並指出自己要求撤回“湄雲”的真實原因。可以設想,倘若當時主政浙江的是保守派官員,將會產生如何的後果。

楊昌浚覆信裡說的是兩件“湄雲”到達浙江後不久發生的事件。首先是1871年5月25日浙江水師提督黃少春乘坐“湄雲”出海巡洋,在將近崇明島海面時,“湄雲”的輪機突然發生故障,遂折回寧波鎮海關前停泊修理,不能如常工作。當“湄雲”緊急修理時恰好有艘英國商船入口,隨之“湄雲”受損一事被這艘英國船傳得沸沸揚揚。這樣的故事顯然是保守派喜出望外的,但是楊昌浚話鋒一轉,稱事發後經過詢問“湄雲”艦管駕以及代理船政大臣等官員,都說新輪機在使用時發生故障是各國通見的正常現象,需要隨時發現、調校、修理,以求磨合。

鮮為注意的是,楊昌浚轉引的船政提調的解釋中,實際有幾句非常可怕的錯誤。當時船政大臣沈葆楨因為父親病故,再次守制,船政事務由原船政提調夏獻綸代理,在解釋輪機事件時夏獻綸急中出錯,竟然將“萬年清”和“湄雲”搞混,稱“湄雲”1869年北上天津檢驗時並未查出輪機有問題,以此為據,論證輪機故障事發突然,並非是採用了二手舊貨所致。1869年末“湄雲”艦才剛剛下水,根本沒有可能北上航行到天津接受檢驗,船政歷史上惟有的建成完畢後前往天津候驗的軍艦是“萬年清”。幸虧這一重大紕漏未被不關心船政事務的保守派發覺,否則後果不堪設想。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湄雲”在寧波的第二樁特殊事件發生在1871年6月28日夜間,當時“湄雲”艦停泊在寧波,船上部分水兵放假登岸,未料與駐在寧波,由海盜招安而來的綠營水師廣東籍水勇發生口角,幾乎形成械鬥。幸虧“湄雲”輪水兵人單力薄,隨即躲避,沒有釀成大禍。楊昌浚之所以稱“湄雲”不適用於浙江,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此事,擔心“湄雲”艦此後與浙江水師無法和睦相處,所以要求更換一艘其他軍艦。(22)

保守派在“湄雲”事件上沒有抓到一丁點把柄,而洋務派在撤銷船廠問題上的反擊力度倒是越來越大。創辦福建船政、江南製造局的中興功臣們群起反擊,左宗棠、李鴻章、沈葆楨等大員紛紛上奏辯論,最終撤廢一事不了了之。

在浙江碰壁的“湄雲”艦有些無精打采地回到船政,管駕吳世忠被調任新造的“飛雲”艦管帶,由都司楊益寶接任“湄雲”管駕一職。1872年應盛京將軍申請,“湄雲”艦撥往奉天牛莊口岸(營口港),所需經費、薪糧從牛莊海關四成洋稅項下支應。1872年8月13日,楊益寶管帶“湄雲”從馬尾出發,首先渡海至臺灣基隆裝載燃煤,19日裝載完畢後鼓輪北上,23日抵達上海購買各項物料,30日從上海起行,於9月4日到達牛莊營口港。盛京將軍為訓練人員,專門從八旗水師中調出50名旗兵編入“湄雲”艦,從此“湄雲”艦成為北洋的一艘巡防炮艦,(23)後來以在北洋海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