些水利工程的起點都是洛陽。常識認為,“南北兩段運河開成後,洛陽成為兩段運河的銜接點,成為南北經濟交流和物資集中的樞紐”。但是,此話實際應該倒過來說,由於有了洛陽城定都的政治地位和中心城市的地理位置,才有了兩段運河的連線。也可以說,為了使洛陽發揮中心城市和地理中心的作用,而修建了兩段運河。在文帝時開鑿的廣通渠,連線了長安至潼關,向西的終點站是洛陽。到煬帝時,又先後開鑿了通濟渠、廣濟渠,兩條運河由洛陽始發,向南一線連線餘杭,今杭州;向北一線則連線涿郡,今北京。發河南、準北諸郡百餘萬,“又自板渚引河,達於淮海,謂之御河。河畔築御道,樹以柳。”此為通濟渠,終點洛陽。洛陽西面則“開渠,引谷、洛水,自苑西入,而東注於洛。”
大業四年,發河北諸郡男女百餘萬,開永濟渠,連線洛陽到涿郡。開永濟渠的目的是利用洛陽的糧食來準備徵高句麗的戰爭。但是洛陽的糧倉並不可靠,運河根本就沒有實現設計目標。隋軍在隨後的戰爭中,最終由於糧食斷絕,遇到高麗大將已支文德的總攻,據說30萬人只回來了不到2700人。雖然供應戰爭沒有起到預想的作用,但是運河還是發揮他的巨大功效。宋太宗稱讚運河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