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部分(2 / 4)

小說:妙拾回春 作者:兩塊

是宋朝,可這麼一扭曲,大宋就變成大昌了。

看來有必要找史書核對一下,看是不是這樣,她想著。

尋找新目標

山西洪洞大槐樹,大槐樹下老鸛窩。這句話在溫華小時候被父母反覆提醒過,她記得清清楚楚,為此她後來還專門查閱了相關的資料。

元朝末年因為戰亂和災荒,兩淮、山東、河北、河南百姓十亡七八,明初的時候發生的靖難之役使河北、山東、河南、安徽等地深受其害,幾成無人之地。而當時的山西卻是另外一番景象,相較於鄰省更加安定,沒有大的天災人禍,又連年豐收,人丁興旺,且因為不斷有外省的大量難民流入,人口變得更加的稠密。於是從朱元璋到朱棣兩個皇帝在位的幾十年間,曾十八次將山西移民遷往當時人口缺失嚴重的十多個省份。

當時遷移人口,必要將各地的移民先集中到洪洞縣城西北的漢代古槐附近,再從那裡分批遷往其他省份。溫華的祖先就是在那時候被強制著從山西遷移到了山東,後來本族族群越來越大,族人越來越多,和當地的人因為土地和水源又產生了難以調和的矛盾,才漸漸四散遷移到了別處。因為當初都是從大槐樹下離開的,移民們的後代為了紀念先人被迫從祖先生活之地遷移出去,背井離鄉,所以家家都種槐樹,以寄託對故鄉的思念……

溫華聽了平羽的講述之後心緒大亂,夜裡躺在床上打著蒲扇暗自思量,目前需要確定的有兩點,一是她現在所處的到底是什麼時代?歷史是怎樣的?二是她真的還是在原本的那個空間麼?第一點只要找到相應的史書和傳記就能明白個七七八八,而第二點就只能指望那棵大槐樹了,據說洪洞縣的那棵漢代古槐在未被順治八年的那場洪水沖毀之前,樹圍近四十尺,直徑也有十三尺。三尺約為一米,十三尺就是將近四米半,這麼大的古槐,一定很好找!如果能找到那顆大槐樹,就說明這還是原來的那個空間,可是……大宋變成了大昌又怎麼解釋呢?……而如果找不到……她苦笑一聲,其實找到又怎樣?找不到又怎麼樣呢?反正她也已經到了這裡了,再難回去了!

可是……想起從前父母每次提到洪洞大槐樹的神情,猶豫了一會兒她便決定以後有機會的話一定要去看一看那棵古槐,畢竟那裡曾令無數離鄉之人魂牽夢縈啊,父母看不到了,但是她也許能夠看到!

至於為什麼急於瞭解當今的天下大勢——只能說她對這個世界瞭解的太少了!完全沒有一個直觀的概念!在過去那個資訊爆炸的時代,隨時隨地都有各種各樣的資訊鋪天蓋地而來,不瞭解天下大勢似乎是寸步難行的,而如今待的這個地方,連方圓幾十裡內的情形她都還搞不清楚呢,對於已經習慣於獲知資訊的她來說,怎能不恐慌?

而且從另外一方面來說,晉州處於大昌的北方,離邊境並不是很遠,溫華雖然從來沒有經歷過戰亂,卻看過不少關於戰爭的紀錄片和史料,也因此她對戰爭有著一種天然的恐懼。以她目前的狀況似乎根本不必糾結於此,然而她雖然歷史年表記不清楚,卻也知道自古至今常常每隔十幾年或幾十年便要發生一次大的戰爭,至於區域性區域的中小戰役更是不計其數。就像平羽所畫的簡易地圖上所指示的,“北面是草原,那裡的人放馬牧羊,年年秋天來騷擾咱們大昌的邊境,不過自從十多年前素大將軍把他們打得一蹶不振之後,就再也沒打過什麼大硬仗了。”一蹶不振並不是永遠的止息,對方早晚緩過來還是要再打的——她可是記得清清楚楚,中國歷史上和北方民族鬥了幾千年,從來就沒有將之徹底解決過,即便打了勝仗,獲得了勝利,也多是瓦解其實力或將之驅逐到遠方,對方花個幾年十幾年休養生息以後還會再打回來。所以對於這種未知的危險,她一定要離得遠遠的!

平羽以前在家時三歲就開始認字,五歲習完了蒙學,之後四書五經通讀了兩遍,正經的學習以外他還偷偷地看了不少的雜書,即便這樣,卻經不住溫華牛皮糖似的再三“請教”,可家裡一共就那麼大點兒地方,躲也沒處躲,他又不敢出門,所以被溫華問東問西問得頭也要疼了。溫華見他瞧見自己就想躲,知道自己把人家給問怕了,有些不好意思,便拿了紙筆請他把他以前看過的書籍的名稱列下來,以後去尋書也有所選擇。

“都列下來?你要看?”平羽有些吃驚的看著她。

溫華把筆墨紙硯擺在他面前攤開,催促道,“對呀,我要看,你先把書名寫下來吧。”

他拿起筆來遲疑的寫了幾個書名,又停下了,看看她,“可這些書不是給女子看的呀?”

溫華眨眨眼,託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