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下皆大大的鬆了口氣,心裡暗暗歡喜。原來陳子敬之憂色不是因河堤而起,都放下了心。
陳子敬又道:“如今有件事,於本縣有些為難,要聽諸位想法。”
“大人請講,只盼我們能為大人分擔一二。”縣丞說道。
陳子敬頷首,緩緩道:“今日接到一份加急公文,說的是南方水患。大水沖毀許多良田住宅,涉及災民人數過多,因連日大雨水患不減,一時救濟不及,現下都往北行。約莫明日便會有大波災民湧入平春。”
事發突然,底下震動,嗡嗡的輕聲議論起來。
相隔不太遠,南方水患一事少有人聽聞,多半所轄官員上報不利。若說明日大波災民湧入平春,那就意味著,沿途郡縣救濟收容災民者不算多,不然流離失所的災民何以一路北上的架勢。想著雨天難行,災民卻連容身之所都沒有,一時皆心下惻然。
“大人的意思是?”
陳子敬手指在椅上輕敲,卻問:“你們怎麼看?”
“災民既至平春,不能坐視不管。”
“大人是一方父母官,更應對當地子民負責……”
“為官者,民之父母;為民者,官之子焉,卻不能單以地方論。”
“說得極是,大人恩澤,入平春縣者便如平春之民一般,皆可受到照料。”
“災民一湧入平春或對治安有所危害。”
“怎能忍心見遭受困厄之人而不救助,不合仁道。”
“入縣後,極力約束便可。”
……
一時議論紛紛,各抒己見,雖有反對之言,多是贊成救助。
聽了許久,陳子敬唇邊帶了些微笑意:“如諸位所言,收容災民是應為之舉。不過收容災民也是臨時之舉,待水患退後,朝廷定然引其返鄉。然而如何使災民入平春後脫離困厄保證日常所需,又如何不擾亂縣內秩序民之生活,卻是問題。”
“災民入縣內,最好調集士兵以維持秩序。”
“不可,調士兵是防衛之舉,卻怎能開始便以武力相脅迫?”
“災民人數眾多該安置在何處?”
“安置縣內並不合適,也無地方,最好在縣外尋地。”
“核實入縣災民人數,應以名牒為準,一一登記才是。”
“適逢大難,名牒未必在身上,先登記下來,發急件去相詢便可。”
“既要安置,義倉雖然設定是為防本縣之災,現下少不得動一動了。”
“也可請縣內商戶贈糧。”
我說:“春日寒冷,困厄勞累,少不得有生病了的。病者應一一讓醫官把脈看診,最好與還未生病之人分開安置。若能有預防寒傷病的方子或湯劑,自然更佳。”
“雖說如此,銀錢耗費也不少。”
“卻也使得,若有疫病傳染,那是大大不妙。”
……
眾口紛紜,考慮問題各有側重,解決方法雖未一一說出,卻也依據本縣情況提了不少。
陳子敬安靜聆聽,終於揚手示意眾人安靜,說道:“諸位顧慮,我已明白。諸位所顧慮問題,提出的解決之法,不無道理。本縣便作如下安排——災民秩序由縣尉統管,兵房召集部分民兵,在入縣處做好安排,引災民入收容之處。病者送入醫館治療。各收容場所,應安排護衛,一則免災民起糾紛,二則護衛有事方便照應。”
縣尉與兵房諸人起身應了。
陳子敬又道:“主簿領禮房、工房,並衙役諸人打點好災民安置處,寺廟,養濟院,校士館皆可用,如若安置不下,義莊也未嘗不可住人,但需打掃安排好。若有富商別莊願借予災民住,再做安排。來自同一郡縣的流民宜分居之。縣尉領戶房、吏房、刑房諸人安排災民登記清算,物資發放。不可少發了,也不可浪費。尤其是糧倉,大雨下開倉須得謹慎,官倉義倉倉頂都得加設茅草油布,以防漏雨黴變。”
“安置災民,必然事務瑣碎繁多。諸位若有良策,也不必一定經過我,徑直說予負責之人行事便可。若遇不易決斷之事,速報我知。”靜了片刻,又道:“本縣今晚設宴,由縣尉、遊之相陪,與縣內名流共商賑災之事。諸事安排好後,便寫公文予太守,很快會有援助,各位不必憂心。”
陳子敬一安排,房內諸人雖覺事發突然,但絲毫不亂,站起行禮應了。
便在這時,一名衙役門外急報,陳遊之令人進來。
她開口便說:“大人,城西至河邊的屋子坍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