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勢,但決戰即使勝了,趙也要元氣大傷——正所謂“老將不賭”。
於是,秦對趙行反間計。年輕的趙王一方面聽信讒言,另一方面廉頗的聯秦派背景也讓他不得不懷疑,於是作出了撤換老將軍的決定。
趙王撤換廉頗之後,用誰替換他呢?用的恰恰是趙奢的兒子趙括。
長平之戰的結果大家都知道了,趙國的全部戰爭精英,45萬將士,幾代積攢的軍事家底,全部毀滅。
秦國因此奠定了取天下的基礎,因為諸侯再沒有如此強大的軍隊能與他抗衡了。
秦進圍邯鄲一年多,廉頗率殘兵苦苦支撐,趙國幾乎滅亡。平原君帶門客毛遂從楚國搬來救兵,信陵君竊符奪魏營,兩國來救,加之秦國也已經筋疲力盡,才退兵而回。
秦趙兩敗俱傷,誰最高興呢?燕國。
此時,藺相如已死。他生前一直結好燕國,結果養虎遺患。長平之戰後5年,燕對趙發動總攻,趙國相國廉頗反擊,消滅了燕國軍隊,進圍燕都。廉頗很想兼併燕國,使趙國的實力達到與秦國抗衡的程度。但秦國趁機又出兵背後,佔領了趙國三十七座城池。
結果,趙國滅燕不成,反而喪失大片國土,廉頗的戰略已經不合時宜了。
或者可以理解為:因為秦趙力量懸殊,廉頗戰略的成功,已經只有理論上的可能性了。而趙孝成王沒有老爹的手腕,也沒有慧眼,更不懂得調和鼎鼐、相互制衡的必要,只好繼續由廉頗推行“拆東牆補西牆”的戰略。
幾年後,廉頗又攻下魏國的城池。
這時,孝成王去世,新君悼襄王一登基,就立即將廉頗免職了。廉頗被逐,逃到魏國尋求庇護。但魏國也不信任他。這時,趙國作戰不力,又想召回廉頗,可惜朝廷上已經沒有他的人為他說話了。去探視廉頗的人,回去報告稱,廉頗前列腺肥大、大小便失禁,已經不能帶兵打仗,失去了利用價值。
幾年後,無奈的老將軍又跳槽到楚國,作軍事顧問。
“將相和”之後四十年,一代名將廉頗客死於楚。這四十年間,趙國有機會,有人才,有實力,但終於沒有能夠阻擋秦國的勃興與統一步伐。趙國只有軍事改革,而秦國卻實現了全面改革,這是兩國興亡的根本差距所在。
廉頗死後又數年,趙亡。
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破解“魏公子密碼”(1)
——《信陵君竊符救趙》的背後
選自《史記?魏公子列傳》的《信陵君竊符救趙》一文,歷來以曲折的故事、淋漓的情節而令讀者印象深刻。透過探究這個故事的前後背景,我們還可以瞭解更多圍繞三晉發生的有趣的大事件。而且,信陵君魏無忌這人也非常有趣,黑白兩道通吃,他的列傳,就充滿了各種此類細節的記載。
前面作“《左傳》篇外篇”時,我們已經知道,晉是春秋時期最強霸、最持久的超級大國。但是,晉的強大,全靠異姓公卿的智勇來支撐,而公室自己卻不思進取,甚至還常自相殘殺。於是,公卿的實力一代一代,越來越強。這個失衡的趨勢,最終導致了公卿起事,幹掉晉國公室,瓜分晉土,自己開張立國。周王室雖號稱是天下的共主,但已經衰微得沒有骨骼,乾脆承認了這三個篡逆的新國家,這便是“三家分晉”。
分晉之後,晉國所留下的豐厚軍政遺產,首先被魏國發揚。魏文侯任用一大批能人,推行新政,國家強大,但因擴張太猛,招致各國圍攻。龐涓敗死在馬陵後,魏迅速下降為中型國家。不過,魏國軍隊的戰爭能力,在各國軍隊中始終是很強的。
但,也因為三晉的產生已然頗為來路不正,所以,這三國的君主,一方面很警惕自己身邊的權臣,一方面又給能臣們提供了很寬縱的政治氣候。
所以,三晉在戰國時期湧現了大量的實幹家和陰謀家,成了七國政治大戲的人才庫。僅僅在軍政外交方面,廉頗、藺相如、理論家慎到、荀子、哲學家公孫龍、策士虞卿都是趙國人;權術大家申不害是半個韓國人,法家理論權威韓非是韓國公子、搞商人政治的呂不韋是韓國人;吳起是半個魏國人,政治能人商鞅、搞連橫的張儀、提出遠交近攻的范雎是魏國人;名將樂毅是半個魏人半個趙人。
用一個比喻的說法:三晉的掌權者是坐在了人才大噴發的火山口上。
這正是信陵君魏無忌,能夠羅致數千能人門客的宏觀與微觀背景。
信陵君出身魏國公室,是魏王的弟弟,年輕輕就開始參政。但他卻不安於僅僅在魏國貫徹自己的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