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曉飛現在要攻克的,就是這個難關。
第562章熱衷發明
車子肯定就要用推或拉帶動,如果能減少提車把用的力,就可以讓推車的人更省力。雷曉飛現在就沿著這個思路,尋思攻克這道難關。
要讓車子不用提就可以推著走,唯一的方法就是增加輪子。但要如何增加輪子呢?要增加多少輪子才合適呢?
獨輪的車子就一定要提著推,在出力提的情況下,還要用力就平衡。兩輪的車子,如果兩隻輪子在橫向,就不用就平衡,但也要提著推;如果兩隻輪子在縱向,就不用提著推,但要就平衡。只有三個或以上輪子的車子,可以不用提著推,也不用就平衡,所以,雷曉飛就朝這個方向思考。
要做三隻輪子以上的車子,就要解決一道難題。雷曉飛記得在前世爭議“木牛流馬”是否如書中說的那樣有四隻輪子時,有人就提出了疑問,四隻輪子在彎曲的棧道上能拐彎嗎?
精通機械的雷曉飛清楚,獨輪的車子,整輛車與地面接觸的只是一個點;兩輪的車子,兩個輪與地面的接觸點就形成了一條線;而有三隻或以上輪子的車,與地面接觸的點就形成了一個面。
與地面接觸只有一個點的車子,可以隨時隨地的隨意轉彎。而與地面的接觸點形成了線和麵的車子,轉彎就麻煩了,在沒有轉向輪的情形之下,這些車子的轉彎,唯有就把整輛車的一邊提起後再轉。所以,要做三個或以上輪子的車子,就一定要做轉向輪,才能自由地轉變車子的方向。
在雷曉飛的前世,轉向輪又叫做萬向輪,意思是說輪子可以向任何的方向旋轉。要達到萬向的效果,就要運用平面軸承的原理,但在當代哪有製造平面軸承的條件?單是那滾珠,已經沒法加工。
那又有什麼辦法解決這個方向的問題呢?雷曉飛連續設計了好幾套方案,但這些方案連他自己都不滿意,先後被他否決了。他就這樣蹲在“農具社”裡,一直構思下去,連午飯也忘了吃。“農具社”裡的人見他思考得那樣深入,也就不敢驚動他,生怕打斷了他的思路。
冥思苦想之下,終於讓雷曉飛找到了一個折衷的方法,就是把車子做成既能像獨輪車一樣,提著推動前行,又能像三輪以上的車子一樣,不用提就推著走。
其實,雷曉飛的做法很簡單,就是在獨輪車的兩隻腳上,各裝了一隻小輪子,這樣,獨輪車就變成了三輪車。這種三輪車,在直路上,就三輪著地推著走,拐彎時,只需提起車把,當作“雞公車”用就行。
這樣的車子,在當三輪車用時,就能省力;在當獨輪車用時,又能靈活轉彎,一身相容了兩種車子的長處。雖然,這樣的三輪車並不算完美,但用起來已經比獨輪車好用多了,也省力多了。
在當前這個條件下,雷曉飛盡能力也只能做到如此水平,只是不知與諸葛亮的“木牛流馬”相比,孰劣孰優?
雷曉飛試驗過了三輪車後,又對其中的一些細節作了人性化改動。比如車的把手,當獨輪車用時,車把手的位置要低於人手垂直的高度才方向工作,而當三輪用時,因車把手下面的兩個輪子要著地後才省力,所以低於人手垂直高度的那個位置,推起車來就不方便,於是,雷曉飛就在原來的把手上,再新增了一級把手,方便後種運作使用。
三輪車研製成功以後,雷曉飛馬上就向社會推廣。因為這工具確是好用,不久,巴蜀就到處都能見到了這種雷曉飛設計的“木牛流馬”。巴蜀的民眾,還為這種三隻輪子的車子,命了一個名字叫“飛車”。
巴蜀民眾起這個名字的含義,一是形容這種工具的運輸速度快。當然啦,它搬運一次,就抵上常人挑四、五倍的重量,那還不是提高了效率?二是為了紀念這工具的設計者雷曉飛。
“木牛流馬”製作完成後,雷曉飛因在製作的過程中,曾經想到過絞盤,就又給碼頭設計了一種帶棘輪的絞盤,用來牽引負重回碼頭的貨船,讓貨船不用再由十個八個大漢,像拔河般用力扯纜繩,才能靠岸。
搞些發明創造來造福民眾,一直是雷曉飛最有興趣的事,所以,他在巴蜀的這段閒暇的時間裡,樂不思疲地投入了其中。而且,雷曉飛每發明了一樣玩意後,都能透過發明過程中的聯想,發明下一種玩意,這樣的靈感泉湧不斷,一發就不可收拾。
如受到做好了的絞盤啟發,雷曉飛又根據絞盤的原理,做了個縮小版的絞盤,用於收放船上的鐵錨。船上系鐵錨的鐵鏈,又啟發了他用鐵鏈來為一些山區做了不少浮橋。
現在,我們的雷小哥的想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