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部分(3 / 4)

算是“世界上首座全球性城市”。

這自然會影響到其他的商業通道。可以想見,在馬尼拉通道建成之後,奧斯曼帝國的經濟開始出現長期的衰退。這其中有來自國內的經濟壓力,抵抗哈布斯堡(Habsburg)王朝和波斯帝國需要巨大的軍事開銷,但跨越數千英里的新貿易通道的出現,必定是奧斯曼帝國財政收入下滑的原因之一。從美洲流經菲律賓至亞洲各地的白銀數量令人震驚,至少比16世紀末17世紀初此條通道上流往歐洲的數量大得多。新世界流往歐洲的財富開始減少,引起了西班牙某些高層人士的警覺。

白銀之路像一根絲帶一般環繞世界。貴金屬最後都流向了一個地方:中國。這其中有兩個原因。其一,中國遼闊的疆域和高度發展的社會使它成為一個奢侈品生產國,包括陶瓷。由於陶瓷在歐洲大受歡迎,中國甚至出現了超大型的仿製品市場。義大利耶穌會士利瑪竇(Matteo Ricci)在造訪南京時寫道,中國人“素有仿製古董的天賦,能工巧匠輩出”,因工藝精良賺得了很多利潤。在中國,有專門的著作告訴你如何鑑別贗品,比如劉侗的作品就能教你如何鑑定宣德銅爐或永樂瓷器。

中國有能力滿足巨大的出口市場需求,而且還能相應地提高產量。比如福建的德化縣,就成為專門燒製滿足歐洲人需求產品的瓷器之都。絲綢業同樣得到大筆投資,以迎合西方人的口味。這是一項高瞻遠矚的商業行動,有利於明帝國資本的迅速積累。有些學者確信,明朝在1600年到1643年間的收入應當是多了四倍以上。

大筆資金流向中國的第二個原因是貴重金屬之間的匯率失衡。在中國,白銀和黃金的價格比例一直在6:1左右浮動,遠低於印度、波斯和奧斯曼帝國。白銀價格幾乎是16世紀初期歐洲的兩倍。這便意味著歐洲的白銀能在中國市場上購買到比其他地方更多的貨物,這讓他們越來越願意從中國進口。這種利用不同市場貨幣差價的做法被當代銀行家稱作套匯。遠東的新來者自然立即抓住了這一機遇,特別是那些意識到中國和日本黃金價格失衡的人,能夠輕鬆地從中謀取利潤。貿易商爭先恐後地買賣貴金屬,澳門的商人們把精心挑選的貨物運往日本,只是意在換取白銀——據某當事人所說。面對這一發財良機,有些人難掩內心的歡喜。白銀對黃金的價格比例如此之高,這讓後者的相對價格變得很低,佩德羅?拜薩(Pedro Baeza)寫道,如果你在東方用白銀購買黃金,然後再帶到美洲的西班牙轄區或是西班牙本土,“你就可從中賺到70%到75%的利潤”!

白銀的大量湧入對中國造成的影響十分複雜,很難全面評價。不過,隨著16世紀和17世紀來自美洲的貴金屬流入中國,中國的文化、藝術及學術開始蓬勃發展。畫家沈周和“明四家”(明朝著名的四位同時代畫家)中的其他三位均憑藉自己的作品得到了資助和金錢回報。陸治等藝術家的才能也廣受賞識,因為不斷湧現而出的中產階級都樂於提升他們的趣味和品位。

這是一個探索和發現的時代。性愛小說《金瓶梅》(因書中主人公的名字也被稱作《金色的蓮花》)不僅是對文學形式的挑戰,更是對性愛這一話題本身的挑戰。富裕的社會使宋應星這樣的學者能夠潛心研究,由他執筆的百科全書式著作涉及潛水技術和水利灌溉,獲得了廣泛的讚譽。人們對儒學的關注也在增長,例如對大儒王陽明的尊崇就反映了身處變革時代的人們對於尋求人生真理的普遍渴望。

近來在牛津大學波德林(Bodleian)圖書館發現的塞爾登(Selden)中國地圖,展現出當時中國人對海外貿易和旅行的興趣,地圖還詳細描繪了位於東南亞的航道。不過這或許只是個例外,因為和從前一樣,當時中國的大多數地圖仍是以閉塞的眼光看待世界,通常都是北至長城、東到大海。這說明當時的中國並不情願放眼看世界。當然這也跟歐洲在東亞的海上力量有關,荷蘭、西班牙、葡萄牙艦隊相互對峙,並經常截獲中國的海船和貨物。中國不願意參與這些強敵之間的爭鬥,更不願意在此過程中遭受損失。因此,面對這一局面,最好的辦法就是向內收斂,同時繼續與他們保持貿易並從中贏取收益。這種做法完全符合商業邏輯。

流向中國的大多數白銀被用於一系列改革,尤其是完善經濟貨幣化、鼓勵自由勞工市場的繁榮以及刺激對外貿易等專案。頗具諷刺意味的是,中國對白銀的偏愛和重視最後竟成為它的“阿喀琉斯之踵”。如此大量的白銀經馬尼拉流往中國,不可避免地導致白銀價格的下降,時間一長自然就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