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讀者還將看到,全球化並不是什麼新鮮事物。早在20多個世紀之前,我們的祖先就曾盡力收集各國的資訊,並派遣出各種特使和代表,探索哪裡是世界上最佳的市場,探索如何抵達沙漠、山脈另一端的國度和城鎮。無論探索後寫就的報告成書於哪個年代,它們都是試圖給羅馬和巴格達、洛陽和北京、吉特拉和高知、福斯塔特和非斯、基輔和莫斯科、倫敦和塞維爾的統治者們提供資訊和智慧,都帶回了其他民族生活和勞作的相關景象,彙報了貿易交流的情況,告知人們可能遇到的風險和可能收穫的利益。
兩千多年以前,人們今日所熟知的“絲綢之路”貿易網路就已經存在,它將中國太平洋沿岸和非洲及歐洲的大西洋海岸聯絡在了一起,使波斯灣和印度洋之間的貨物流通成為可能,同樣還有穿越亞洲之脊的、連線城鎮和綠洲的陸上通道。
所以當習近平主席於2013年宣佈“一帶一路”的創想之時,他是在重新喚起人們對於那段很久之前就已經熟悉的繁榮回憶。他的有關促進貿易發展、投資海陸通道並與各國建立合作交流關係的想法,都是基於一種常識——即今日縱橫交錯於亞洲,將中國與歐洲、裡海、高加索山脈、波斯灣和東南亞各個角落連線在一起的新交通幹線,追隨的正是當年那些帶著貨物和信仰四處奔波的旅行者和聖賢者的足跡。
當然,區別在於速度——我們的旅行速度、大宗貿易的成交速度,以及我們相互交流和學習的速度。從很多方面來看,高速的開放都將呈現出新的可能和新的機遇。不過在開放的同時,日趨密切的相互聯絡也向人們提出了挑戰——特別是涉及到如何更好地應對地緣政治的變化,以及國家在規範公民行為或涉及到其他國家的安全和繁榮之時所應扮演的角色。
需要強調的是,這些問題是目前所有國家共同面臨的。人們越來越深刻地認識到,各國都緊密地聯絡在一起,大家榮辱與共:一個地方的經濟減速會對地球另一個地方產生直接的、有時甚至是巨大的影響;社會動亂和體制失敗所造成的損失極少能限制在國界之內,它們會四處蔓延,威脅到鄰國的政府運作、經濟與安全。未雨綢繆,等待轉機,才是至關重要的。
中國比大多數國家都更能未雨綢繆,更願意去了解其遠邦近鄰的過去,並從歷史中汲取教訓。要做到這些,如中國領導人所說,需要的是尊重和謹慎。比如說“一帶一路”的創想,是為了造福天下這一共同事業而提出的,是一個“深度合作的黃金機遇”。習近平主席極力強調,中國的崛起是“和平、友善和文明”的崛起,將會造福其他國家,而不會威脅任何國家。
這些話語在中國歷史上能找到許多類似的迴響。比如在13世紀,南宋就曾派特使出行,希望他們帶回遠方異國的準確資訊——儘管他們帶回的訊息並非完全準確,除非“女人遇南風盛發,裸而感風,即生女也”的女人國真的存在。不過,描繪亞洲、非洲和歐洲大陸以及南海和爪哇海眾群島的地圖卻非常可信,特別是出自元代朱思本之手的《輿地圖》,實為精準可靠。最為著名的航海探險活動當屬鄭和下西洋,他的雄心帶他穿越印度洋遠至東非。
這些對外探索交流活動都基於一個國家的繁榮和成熟。國家無憂無患、長治久安,就願意嘗試各式各樣的發展。因此毫不奇怪,不同的發展形式成為當代中國的主旋律。鄭和“給非洲人民帶來的是和平的願望和真誠的友誼,而不是刀劍槍炮和掠奪奴役”,胡錦濤在2007年對比勒陀利亞的代表們如是說。不像那些歐洲人,把非洲大多數地區都變成了殖民地。
此書的出版正值中國人熱切探索外部世界並以新的眼光看待歷史的大好時機。它將為學者們的探索和批評開啟新的視野;更為重要的是,它將為讀者提供一個透過絲綢之路觀察兩千多年來人類文明程序的新視角。
所以,我非常希望本書的中國讀者能像其他國家的讀者一樣,喜歡此書,受到啟發。作為作者,不停地寫書是一種樂趣,知道自己寫的書有人讀更是一種獨特的樂趣。如果本書的閱讀經歷能讓您心曠神怡,將是對我的最大稱讚。最後非常感謝上海讀客圖書為出版中文譯本所做的細緻工作。
彼得?弗蘭科潘
2016年2月於牛津大學
第一章
絲綢之路的誕生
自文明伊始,亞洲的中心就是帝國的搖籃。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孕育的美索不達米亞沖積平原,為人類文明的出現提供了土壤,正是在這裡,誕生了世界最早的村鎮和城市。系統化的農業出現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