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部分(2 / 4)

底要給予他多大的支援,以及到底該在扶植他成為具有影響力的人甚至最終登上寶座的過程中扮演何種角色。不過,後續的眾多相關事件證明,英國人最終還是充當了國王締造者的角色。美國駐德黑蘭代表約翰?考德威爾(John Caldwell)認為,禮薩?汗和英國人走得太近,他“實際上就是個間諜”。

美國人也同樣密切關注著這一地區,這一點兒也不奇怪。1918年美國海軍計劃處的一份報告提到,美國準備同英國在商業上展開競爭。該報告指出:“世界上曾經興起過四個大國準備要挑戰英國的商業霸權。”西班牙、荷蘭、法國和德國都曾打算把英國人趕走,美國是“第五個,而且還是五個商業強國之中最大的……歷史提醒我們必須盯緊”英國人的下一步動作。油田的重要性將美國人的目光投向了這一地區。

美國越來越重視其自身的石油供應。當戰前的英國人還在擔心資源匱乏時,美國人已經開始為戰後可能會立即出現的資源短缺而犯愁了:滿足新興的消費理念是犯愁的一個因素,對已探明的石油儲量的預估是另外一個因素。據美國地質調查局局長判斷,這些石油儲量將在九年零三個月後被耗盡。威爾遜總統承認,缺乏“國內外的穩定供應”是一個大問題。

為此,國務院慫恿美國最大的石油生產商之一標準石油公司(Standard Oil)研究“與伊朗政府就在英波石油公司特許權範圍之外的伊朗北部達成協議的可能性”。美國的興趣在德黑蘭引發了強烈的反應。當地媒體稱,英國人和俄羅斯人在波斯的介入已經足夠深了,他們不斷地侵害著這個國家的獨立性;美國這個新興帝國是最好的救星。一家波斯報紙滿懷希望地宣稱:“如果我們國家能夠與富裕的美國人建立經濟聯絡,可以肯定的是,我們在資源上將不會再一無所獲,而且我們將很快脫離貧困的折磨。”這一光明前景成了波斯全國的共同期望,潮水般的電報湧入首都,以表示對美國投資的歡迎。受寵若驚的美國大使注意到,在這些電報上落款的都是一些“最著名的毛拉、傑出人士、政府官員和商人”。

英國人對此很是氣憤,他們直截了當地告訴美國國務院,美國對波斯石油的覬覦不僅不受歡迎,而且是不合法的。英國人宣稱,儘管爭議地區沒有授權給英波石油公司,但是他們之前已經就該地區與波斯政府達成了另外的協議。因此,不能將此地的勘探權給予美國或其他任何人。這些狡辯之詞並沒有起到效果,波斯人最終還是給了標準石油公司50年的特許權。

然而,美國人的行動又一次成了夢幻泡影。他們曾希望透過對波斯的介入和投資,取代英國在該地區的影響力。但事實證明,任何經營者都需要與英波石油公司交易才能獲得輸油管的使用權。而談判一旦開始,就會讓原本充滿期待的波斯人失望不已。一位駐華盛頓的波斯代表評價道,美國人“比英國人更像英國人”——當然,這並不是恭維之詞。德黑蘭的一份報紙發表了一篇怒氣衝衝的社論:美國人和英國人完全就是一回事,他們都是“欺負弱小的拜金者”,只想著為自己撈好處,“並試圖分割我們寶貴的石油資源,將它們從幼稚的波斯政客手中奪走”。

這個故事就像是400年前發現美洲大陸時的翻版。儘管當地居民沒有像美洲土著那樣,被西班牙人屠殺殆盡,但實際過程是一樣的:西方國家對寶藏的掠奪意味著財富從一個大洲流向另一個大洲,而這些土地上的居民卻幾乎毫無所得。哥倫布橫渡大西洋之後所發生的事情再次重演。正如西班牙和葡萄牙根據1494年的《托爾德西里亞斯條約》和30年後的《薩拉戈薩條約》瓜分世界那樣,西方國家現在正搜刮地中海與中亞之間的資源。

地圖上用彩色鉛筆圈畫出的區域構成了英國與法國之間所謂的“紅線協定”(Red Line Agreement)的基礎。這一協定規定了中東地區的石油資源如何在英波石油公司與土耳其石油公司(前者英波石油公司,即英國政府,是後者的大股東)之間進行分配,兩家正式同意不在彼此的地盤上競爭。這對要確保在黎凡特強勢地位的法國而言十分重要,因為法國人自古以來就與這一地區有著貿易聯絡,而且數十年來不斷地在此地投資。正如伊比利亞半島國家所做的那樣,英國和法國稱他們對財富的掠奪是理所應當的。這似乎是進入了新一輪的帝國時代。

不過,大英帝國在該地區很快就身陷痛苦的現實當中:世界正在改變,而且改變得很快。維護對石油和輸油管的控制是有代價的。英國的國債激增,帝國駐軍需要大量成本,這引發了激烈的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