阻止俄羅斯人向柏林靠攏”。
恐慌情緒因德國國力和野心的持續攀升而愈發嚴重。柏林經濟的繁榮以及軍事開支的增長是英國焦慮的根源。德國人的目標是“在歐洲大陸取得優勢”,而這將引發軍事上的衝突,英國外務部的一些資深官員對此深信不疑。所有帝國都面臨著對手的挑戰,尼科爾森提醒愛德華?格雷爵士道,“我本人確信,我們和德國之間也將遲早爆發一場爭鬥”,因此讓法國和俄國保持滿意是至關重要的。
德國打破歐洲以及其他地區微妙平衡的可能性,意味著一場大風暴正在醞釀。英國人越來越害怕俄羅斯可能會加入同盟國陣營(即德國、奧匈帝國和義大利)。破壞英法俄之間的關係以及“粉碎三國協約”被認為是柏林的首要目標。格雷後來在焦慮的氣氛中承認,“我們真的害怕”俄國被慫恿脫離三國協約的可能性。
這些擔心並不是沒有根據。例如,德國駐波斯大使就意識到“我們在這個國家得不到什麼好處”,但只要俄國認為其在波斯的利益受到威脅,我們就可以從聖彼得堡在其他地區的讓步中得利。這就是1910年德國皇帝與沙皇尼古拉二世在波茨坦會面的背景。同時,雙方的外交大臣還舉行了一系列高階別的政治磋商。這顯然加深了人們對亞瑟?尼科爾森爵士口中“歐洲集團”重組的恐懼,英國將為此蒙受巨大損失。
在1907年與俄國結盟之前,英國的外交官們就已經對德國及其行為(實際發生的或者想象中的)充滿了猜忌。三年前,在被任命為駐巴黎大使前不久,弗朗西斯?伯蒂(Francis Bertie)收到了外務部一名助理的來信,告訴他,英國駐法使團的領導人應該睜大眼睛盯緊德國人的動向。伯蒂在回信中指出,對德國的不信任是完全正確的,“它從來沒為我們做過任何事,反而一直在傷害我們。它既虛偽又貪婪,是我們在商業和政治上的真正敵人”。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德國人卻在為陷入法俄同盟的包圍而煩惱不已。同盟涉及軍事合作,並承諾任何一方受到挑釁都將採取聯合行動,這讓德國這個中歐國家毫無安全感,而正是這種不安全感構成了德國威脅的基礎。沒過多久,這種腹背受敵的妄想就促使德國最高司令部開始研究自己的對策。1904年法俄結盟後,德軍總參謀長阿爾弗雷德?馮?施利芬伯爵(Count Alfred von Schlieffen)曾計劃如法炮製1870年對法國的粉碎性進攻,並設想在掉頭向東迎擊俄國之前,德皇的軍隊能夠迫使法國中立化。這一計劃將給軍事和後勤帶來巨大壓力:它需要100萬名鐵路工人、30000列火車、65000輛運兵車以及70萬輛貨車,這樣才能夠在17天內將300萬士兵、86000匹馬以及堆積如山的彈藥運送至前線。
同一時期,俄國軍隊也開始著手製訂對策。1910年的“19號計劃”(Plan 19)擬訂了一系列應對德國進攻的具體方案,包括撤回到從科夫諾(Kovno)到佈列斯特(Brest)南北一線的要塞中,同時準備反攻。1912年,基於這一意圖,俄軍又設計出兩個修正方案:“19A計劃”(Plan 19A)和“G計劃”(Plan G)。根據後者的方案,一旦德國發動戰爭,俄國軍隊可以迅速組織反擊,並且擁有明確的目標:將戰火燒到敵國境內——即進入德國和奧匈帝國。
德國最高司令部和德國皇帝都強烈地感受到了外部日益增加的壓力,覺得自己被逼入了牆角。公眾對修建一條從柏林到巴格達鐵路提議的反對讓德皇頭疼不已。不過他也知道,只要他的國家與英國開戰,在數千英里之外鋪設鐵軌的舉動當然就會成問題。他接著想到,一旦發生這種情況,將我們計程車兵駐紮到離家那麼遠的地方是否現實?
1911年,法國軍隊違反此前柏林與巴黎達成的協議,佔領了摩洛哥。當時德國派出了“黑豹”號巡洋艦,企圖用武力迫使法國妥協,結果卻事與願違。德國不僅尷尬地意識到自己的政治影響力受到嚴厲限制,而且更糟的是,柏林的股市出現了大幅下跌:1911年9月摩洛哥危機之後,德國的股票暴跌超過30%,導致德國國家銀行在短短一個月內就損失了五分之一的外匯儲備。儘管許多德國人相信這次經濟災難並不是法國人設計的,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法國在此期間趁機撤出了短期資金,這一做法無疑加劇了德國金融市場的流動性危機。
為了打通新的渠道、建立新的聯絡和同盟,德國人付出了相當大的努力。他們在近東和中東傾注了許多精力:德國人的銀行在埃及、蘇丹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