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縣據見管主戶重升降地望”'6'(卷10《戶口》);《宋會要·食貨》六九之七七也載:“欲據諸州見管主戶重升降,取四千戶已上為望……”;宋真宗景德四年又重申:“詔諸路所供升降戶口,自今招到及創居戶,委的開落得帳上荒稅合該升降,即撥入主戶供申。內分煙析生,不增稅賦及新收不納稅浮居客戶,並不得虛計在內,方得結罪保明,申奏升降。'2'(《食貨》11之2、69之78)特意強調必須是納稅的主戶才算數,並要地方官結罪擔保,違者即受法律制裁,以示嚴肅性。宋神宗熙寧七年,梓夔路察訪司向朝廷提交申請報告說:“遂州青石縣、合州赤水縣主戶各及三千已上,昨並廢為鎮,人不以為便,乞仍舊為縣。”遂獲批准。'1'(卷252熙寧七年四月甲午)主戶3000以上,已符合中下縣的標準,因而重又恢復縣制。表明以主戶數量升降縣等是切實長期執行的。以上情況證實,建隆元年的戶數只是主戶數,根本不包括廣大客戶,而後周顯德六年的戶數才是總戶數,也可視為建隆元年的宋朝總戶數。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問題,即建隆元年的主戶也不是全部州縣的戶數。我們已知,宋初統計的戶數是從重新升降天下縣望而來的,而當時明確詔令“天下縣除赤、畿、次赤畿外,重升降地望。”所升降並統計主戶數的是其餘5等縣,凡望縣50,緊縣67,上縣89,中縣115,中下縣110,共431縣。但當時實有638縣,'2'(《方域》7之25,《食貨》69之77,《職官》11之75、58);'4'(卷85《地理志序》)也即還有207個為赤、畿、次赤、次畿縣的戶數沒有統計,因為不需重新升降,尤其是不必因戶數而確定等級。一般而言,這些地望高的縣多屬大縣,都是京都或大州府所在地和屬縣,至少可以說,還有32%的戶數不在總數之內。因此宋初的戶數非但不是總戶數,也不是主戶的總數,與應有戶數存在很大差距,因而意義不大。'2'
接下來的戶數比較複雜。我們發現,平定諸國的戶數與《太平寰宇記》相應州郡的戶數相比,差距很大。請看下錶(收復時戶資料《宋史·地理志序》)。
表中顯示兩種情況。其一,《太平寰宇記》所載戶數少於收復時的戶數,荊南、南漢、漳泉、吳越4地即是。這種現象,與滅國後戶口逃亡、遷移有一定關係,各國當時所報戶數也可能有虛誇,或者可能有誤。如據《隆平集》卷一二載,漳泉戶數為110021,吳越戶數為334932,與《宋史·地理志序》等書所載戶數差距很大,但與《太平寰宇記》所載戶數倒是前後相適應。暫此存疑,更俟詳考。其二,《太平寰宇記》所載戶數大大高於收復時的戶數,湖南、後蜀、南唐、北漢即是。其中與湖南、後蜀的戶數相距20餘年,與南唐的戶數相距10餘年,與北漢的戶數相距不足10年,自然增長的戶數不可能差距太大乃至成倍增加。但《太平寰宇記》所載的主戶數,則接近而且都高於收復時的戶數。也即這4國收復時的戶數,極可能是主戶數。
《太平寰宇記》中,指明是主戶的有3625366戶。另有主客不分戶390510戶,按當時主戶佔總戶數的58%計,其中約有226495戶應屬主戶。則當時約有主戶3851861戶。此數與宋太祖末年的總戶數接近,也與宋太宗至道年間的400餘萬戶較適應。下列兩條史料,證實了我們的判斷。
《宋史》卷八五《地理志序》:“天下主客戶:自至道末四百一十三萬二千五百七十六,天禧五年主戶六百三萬九千三百三十一,客戶不預焉……”
《玉海》卷二0《嘉祐戶口》:“開寶末天下戶三百九萬五百四,至
道末戶四百十三萬二千五百七十六,天禧末戶六百三萬九千三百三十一,客戶不預。”
史料表明,除了《太平寰宇記》的戶數是主客各類人戶的總戶數外,宋初兩朝的戶數儘管有的標明是“主客戶”但實際上都是主戶或主要是主戶數。這樣,表中天禧五年的8677677戶是總戶數,除去上述主戶,另有2638346戶為客戶。表中顯示的另一個奇怪現象也得以解開:宋太宗至道三年戶為4132576,至宋真宗鹹平六年卻為6864160,6年間猛增2731584,增長率為66%,年均增長455430戶,顯然是不可能的,說明後者是總戶數而前者並非總戶數。而從《太平寰宇記》的6499145戶到宋真宗鹹平六年(1003年)的6864160戶,約19年間增長365015戶,增長率約為5.6%,平均每年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