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個職位也不再缺乏人手,再讓趙文得掌全權,趙瑜怎能安心。
所以當兩人相爭的時候,趙瑜便看似公允的做出調解。陳正匯出掌長史府,統管政務,而趙文則出任參軍一職,署理軍務。從此軍政分立,政不幹軍,軍不幹政。長史府與政事堂相對,而參謀部名稱雖來自於後世,但職權卻遠高於總參,實質上就是東海地樞密院。按照趙瑜的說法,由於東海以軍事立國,參謀部的地位要在長史府之上,也就是說。儘管不能再兼管政事,但趙文依然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地位,雖說這種說辭有些可笑,但至少保全了趙文的自尊心,讓他不至於心生怨懟。
不過,陳正匯雖升任長史,但其權力也未增長多少。長史府下設戶、工、兵、刑等六曹,對應六部;臺灣島上分置三縣——桃園、新竹、苗栗——,連同衢山、湄嶼、琉球、昌化等外島政務也統歸長史府管轄。同時趙瑜還另設商貿司來管理東海商稅。在沒有徵收田賦和人頭稅的情況下。長史府下的商貿司其實便掌管著東海財政大權。
但依照趙瑜地命令。這些財稅收取後必須直接存入他名下地東海錢莊。需要取用時。再從錢莊支取。雖然這種做法不像大宋早期地三司使制那樣。直接剝奪政事堂宰相地財權。但長史府地一切收入支出。卻都將在東海錢莊地監督下進行。這麼做。雖無收權之名。卻有收權之實。財務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