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部分(2 / 4)

小說:楊度 作者:不受約束

他的請求,於是袁世凱改裝易服混上平遠艦,淒涼地結束十二年的朝鮮生涯,回到北京。緊接著海戰爆發,中國一敗塗地,袁世凱大受刺激。他清醒地認識到中國非變法不可,於是同情康有為的維新活動,參加了強學會,並解囊捐款,在高層官員中表現得很是突出。

項城籍舉子整整敘說了一個多時辰,為家鄉出了一位這樣年輕有為又器識明達的人物而驕傲,但遺憾的是他從未與袁世凱本人有過任何交往,也不知袁住在哪裡。不久袁世凱奉命去天津小站練兵,再後來楊度也離開了北京,終於未曾謀面。對於這樣一位富有傳奇性的人物,楊度極願結識,三年前的恩惠也應該去當面道謝。於公於私,這一趟小站是必去不可的。但夏壽田勸他不要去,離會試只有十天了,真個是一寸光陰一寸金的時候,怎能花在這等事上呢?楊度卻不以為然,他對會試高中充滿信心,一來一去,頂多三天時間,不會有太大的影響。第二天中午,楊度踏上了前往天津的火車。

四 新建陸軍統帥是當今官場上的鳳毛麟角

天津城東南七十里處有一個地方名叫新農鎮,當地百姓習慣叫它小站。小站雖地處北國,卻水分充足,土地肥沃,自古以來,此地農民便有種水稻的傳統,種出的“小站稻”品質優良,比南方稻米的味道還要好。二十年前,李鴻章看中了這塊地方,他效法古人的軍屯制,派一支淮軍駐紮此地,一面屯墾,一面操練。海戰爆發時,長蘆鹽運使胡燏棻招募十營新兵,按新式方法訓練,這十營新兵取名為定武軍。就在胡燏棻訓練定武軍的時候,袁世凱在京師召集一批才俊之士翻譯各國兵書,成書十二卷,取名為《 觀海樓談兵 》。在當時人們的眼裡,德國陸軍為天下第一,袁世凱參照德國軍制,結合自己多年帶兵的經驗,編寫了《 練兵要則十三條 》。他將《 觀海樓談兵 》和《 練兵要則十三條 》呈送給軍機大臣李鴻章、翁同龢及兵部尚書、總理各國事務大臣榮祿。朝鮮十二年的資歷,再加上兩部書,使袁世凱在執掌朝政的大臣們的心目中成為後起的第一號軍事能人。他們交相上疏,保薦袁世凱,終於使得光緒帝召見了袁世凱,並派他取代胡燏棻訓練定武軍,另將胡調任蘆漢鐵路督辦。

袁世凱來到小站後,對定武軍大刀闊斧地加以改造,將兵員從原來的四千五百人增加到七千人,改名為新建陸軍。新建陸軍完全按照德國方式操練,聘請了十多個德國軍事教官分別擔任營務、炮隊及馬隊教習,又設立德文學堂,以利中國軍官學習德文。同時成立督練處,請來把兄徐世昌擔任參謀,任命北洋武備學堂畢業的直隸人馮國璋為步兵總辦,德國炮兵科留學生安徽人段祺瑞為炮兵學堂總辦兼炮兵管帶,正定鎮標隨營炮隊學堂直隸人王士珍為工程兵學堂總辦兼工程兵統帶。袁世凱的新建陸軍建立不到三年,便將原小站定武軍的面目改造一新,引起官場內外的廣泛注目。

下午三時,楊度在天津火車站下了車,隨即換上騾車,黃昏時來到了小站。快到營房邊時,突然聽到一陣嘹亮的軍號聲。號聲剛落,便看見一隊隊兵士從營房南邊寬闊的練兵場走來。暮色蒼茫中,但見這些兵士們幾乎一嶄齊的五尺高身材,簇新的灰色戎裝長短合身,從膝蓋以下一律綁腿,走起路來腳跟十分有勁。除開領隊軍官一二一的口號聲,以及與之相配合的步伐聲外,再無任何喧雜之聲。楊度在伯父軍營中生活了好幾年,每逢初一、十五看到下操回來的綠營兵丁,幾乎個個衣冠不整,神情疲憊,隊伍七零八落,怨聲罵聲粗野的打趣聲嘈嘈雜雜,與眼前的新建陸軍比起來,一在天上,一在地下。“袁慰庭是一個將才!”楊度從心裡發出讚歎。正感慨系之的時候,軍營外的炮臺射出三發號炮,從各個營房的伙房裡走出幾個伙頭軍,兵士們十人一堆席地而坐,就在土坪上吃起晚飯來。

楊度走到一個軍官模樣人的面前,打聽督練處參謀徐菊人先生。那人將楊度帶到一所四面有圍牆的樓房面前,告訴他這就是督練處。門邊的一個衛兵走上前來迎接,得知楊度來自京師,欲會見徐翰林時,便客氣地請他稍候,自己進去稟報。一會,出來一個二十多歲身材挺拔的軍官,將楊度迎進樓房。軍官極有禮貌地告訴楊度:徐翰林陪袁大人去天津謁總督榮祿大人去了,明天下午回來。說完後又安排人招呼楊度喝茶抽菸,吃完飯後又陪著楊度閒聊了一會,然後把楊度領進一個舒適的客房,說:“楊先生今夜就在這裡安歇,隔壁有當差計程車兵,隨叫隨到。”說完告辭,出門時又替楊度把門輕輕地帶上。楊度感到十分滿意,又覺得新奇,他自然而然地又與歸德鎮的綠營比起來。伯父的部屬,除幾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