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部分(3 / 4)

。時值三月,乍暖還寒,曹操走得汗水直流,裡面的中衣被汗水淋溼得貼在衣服上,腳下的皮靴極其炎熱,都快滲出水來。

曹操二人牽著馬不知道和馬在萬丈千仞的懸崖絕壁上走了多久,順著山勢而下,漸入山谷低地,太陽西垂欲墜,才終於來到函谷關。

曹操站在谷底,仰望函谷關,不禁心生敬畏。

函谷關巍峨佇立在兩山之間,別說攻克,就連看一眼也感覺頭暈。不愧為東漢八大雄關之一。

函谷關東臨弘農澗河,西接衡嶺塬,南依巍巍秦嶺,北瀕滔滔黃河,是東西兩京的交通咽喉。

函谷關始建於周代,分秦函谷關、漢函谷關,是歷史上建置最早的雄關要塞中最著名,最使攻方兵家傷透腦筋的關隘。

函谷關地勢險峻,進可攻,退可守,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車道只可以單向行駛,馬也只能單行透過,因深險如函,故名函谷關。函谷關中駐紮軍隊,遠處可見錦旗飄揚。關上可見守城將士秩序儼然,身處群山環抱、深谷幽閉之中的雄關,緊鎖東西咽喉。

曹操感嘆,這麼巍峨險峻的雄關,守方只需要一個石丸就能徹底堵塞它。

太學先生在講課時,認為老子的《道德經》不一定是在函谷關寫的,也懷疑老子憑什麼要受到一個叫“喜”的守城令“要挾”,現在看來,東來之客無論是誰,必須要從此關經過關西,也只能聽憑喜擺佈。

曹操來到關中,和守城將士打聽老子當年的逸聞趣事。由於那段往事代代相傳,守關令祝杳說起來滔滔不絕,並帶曹操參觀老子當年住的那間石屋。

屋內石几案,石窗臺,一切都為石頭所造。曹操感慨良久,難道當年老子就是在這裡寫下《道德經》並從此西去不回?

祝杳告訴曹操,尹喜當年用講課的方式證明了老子的身份後,留老子給守關將士連續講了四天。

“朝聞道,夕死可矣。”

尹喜突然頓悟,掛印函谷關,執意隨老子西去……

天地依舊,聖人不再,思想永存。

曹操嘆息,很難想象八百年前的古人的思想為什麼這麼高不可攀,簡直是個巨大的迷。對於函谷關的將士,聖人已經離開,影響力卻留在了這裡。

旅途已經過了半月,從函谷關向西到長安,至少還有六百里,如今還多了個劉春,行路更加不便。中間有坦途和山路,走走停停大概需要二十天,再往回走,約需要一個月,加起來一個月。這樣會耽誤回去交壯遊報告的時間。

只能放棄原先去長安的打算,從函谷關向北,越過黃河。

曹操本以為從函谷關就能向北越過黃河北去,可此處河面很寬,兩岸地形複雜,黃河上沒有橋可以通行,他必須繼續西行到渭南,才能有橋北去。

曹操帶著劉春繼續前行。將士們叮囑他河北地形複雜、盜賊蜂起,白天趕路,走人多的地方。

他們一路西行,沿著七百多年前老子和喜的腳步。山行路險,很多地方只能下馬前行,還有被泥石流沖毀的路段,大大阻礙了前進的速度。

渭南東瀕黃河,西臨長安,南倚秦嶺,北接河內,渭水橫貫其中。日後曹操以此為大本營,跟馬超惡戰。渭南大橋飛跨兩岸,滔滔河水在橋下奔流向西,曹操佇立岸邊,遙看渭水飛躍千山,融入黃河,最終追尋大海。奔湧不息的黃河孕育著中原文明,塑造著大漢民族的不朽光輝!

大漢的疆域是那麼的遼闊,普天之下,都是皇帝的江山,萬姓子民都是聖人的兒女!

曹操設想,要是當今年少的皇帝也能出來走走,看看他的壯麗河山和無數黎民蒼生,是不是就不會久居深宮彈丸之地,不再沉溺聲色犬馬?

曹操不禁失笑,普通眾生哪裡能體會帝王所求?

曹操帶著劉春一路北去。沿河北大地,經潼關、首陽山,直奔洛陽。過了潼關,想要前往首陽山,那裡有伯夷、叔齊退隱讓賢之地。

懷著對聖人的嚮往,一路前往首陽山,去完首陽山,晚上到大陽山驛站投宿。忽然從兩邊密林中穿出十幾個莊稼漢,搶走了他們的包裹和馬匹。

曹操醒來頭痛欲裂,傷勢嚴重,這才知道父親要他留在洛陽搞調查是那麼的正確。主僕倆相互攙扶,一瘸一拐地走到天光放亮,才看到規模不大的“大陽山驛站”。

當差的聽到曹操說話帶有洛陽官腔,突然全身一緊,頓了頓,跑到後堂去叫管事的。

管事的出來,上下打量曹操,問曹操是不是從洛陽來,是不是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