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部分(2 / 4)

小說:北宋仕途 作者:嘟嘟

此刻的王安石,卻不需要他們的支援方能行事了,條例司律令一出,自成規矩,再借以三司衙門的名義頒行。立刻能在全大宋天下實行。

何況他又有官家地支援。到此時。沈歡認為王安石與趙頊兩人都已入了魔。兩人地舉動。都有點瘋狂地味道。王安石自不必說。一旦大權在手。實現心中願望地念頭比什麼都強悍。足以摧毀一切。還有皇帝趙頊。雖然之前性子比較急。然而對待朝政。還算理智。然而一遇到王安石。就盲目了。除了信任。還是信任。為此也不惜犧牲一

這時候地王安石與趙頊。都是難以勸說地。沈歡也不打算去勸什麼。他自有打算。欲使一個人滅亡。比先令他瘋狂?此時地王安石與趙頊。都有了這樣地意味!

不過沈歡是沈歡。他比較現實。他地老師司馬光就不是這樣地人了。作為一代重臣。他看不過去。極力思索。在二月中地時候。費了一夜地工夫。終於寫成了那封鼎鼎大名地《與介甫書》。

中他明寫王安石“財利不以委三司而自治之。更立制置三司條例司”。“又置提舉常平廣惠倉使者;”今介甫為政。盡變更祖宗舊法。先者後之。上者下之。右者左之。成者毀滅之。棄者取之。焉窮日力。繼之以夜不得息“;“今介甫為政。首建制置條例司。大講財利之事。又命薛向行均輸法於江。淮。欲盡奪商賈之利。又分遣使者散青苗錢於天下而收其息。使人愁痛。你子不相見。兄弟妻子離散……”“或所見小異。微言新令之便者。介甫輒艴然加怒。或詬罵以辱之。或言於上而逐之。不待其辭之畢也。明主寬容如此。而介甫拒諫乃爾。無乃不足於恕乎!”

長篇大論。列舉了實施新法“侵官”、“生事”、“徵利”、“拒諫”、“致怨”等弊端。要求王安石廢棄新法。恢復舊制。這一篇文章諸多觀點在沈歡看來不足以成立。不過知道此時地他。也沒有相權。任司馬光作為。他知道勸也勸不了。還不如讓司馬光在此文上發洩一下司馬光地怨憤。畢竟當年在舉薦王安石一事上。他說不上出力最大。卻是功勞最大地一個。若沒有他那一番話。估計官家不會那般快速任用王安石!王安石地作為。最令他難受了。畢竟兩人是最好地朋友。

信出去了。王安石當然會回信一封。正是那首王安石最具特色地《答司馬諫議書》。不過現在司馬光已經不止是個諫官了。而是參政。由是就變成了《答司馬參政書》。其實回覆說道:“如君實責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為。以膏澤斯民。則某知罪矣。如曰今日當一切不事事。守前所為而已。則非某之所敢知。”

王安石避重就輕只談自己尚未成功,對司馬光提出的問題並沒有一個完美的答覆,當然讓司馬光不能滿意不,不止不滿意,還有著一腔難言的怒火,說也說不出來,只能供五臟六腑玩弄。

這一次事件,標誌著司馬光與王安石的徹底決裂,兩個本來是知交的好友,從此畫地絕交,形同陌路!也因為這一事件形成地事實,鬧得沈歡與王安石見面也只是簡單打個招呼,不敢再多套近乎了。這也使得他回家後妻子王璇沒有好臉色給他,以至兩人打起了長時間對抗的冷戰。

對此沈歡除了苦笑好是苦笑。他不想做李商隱,兩頭都不討好。前訓可鑑的他,只能找準一個,跟定一個,堅定目標,也不至於讓人感覺首尾兩端反覆無常。有宋一代,在政治上,親生父子也可以成為仇人,卻鮮聞有師徒決裂。王安石不過是親家而已,在大義上當然比不上老師,何況司馬光更對他的胃口,跟著他走,也就不希奇了!

司馬光與王安石鬧裂後,才真正感覺到在朝堂的那股無力。除了官家支援外,王安石手底下還有著一個制置三司條例司,其中“人才濟濟”,除了呂惠卿這位首席智囊外,還有曾布等實幹好手!這些人論才華,也不輸朝中大臣多少,何況還有著令官家滿意的實幹之才,因此大得官家歡心,在變法一事上事事依順,讓眾多要反對的臣子乾瞪眼看真,卻沒有絲毫辦法!

司馬光以前在朝中沒有拉幫結派,與一些大臣只是道義之交而已現在連知交王安石都能與之決裂,道義之交又怎麼信得過呢。除了御史臺的一些對王安石依然看不順眼的人外,還真找不著能制服王安石之人。但是他要制橫王安石,不是義氣之爭,更多是為朝中作想,這幫子言官並不是可靠之人,何況這些人也只是言官而已,手中實權不大!

為此,思來想去地司馬光,最後只能在一個午後走進了宰相韓琦地府邸。

此時已是二月底了,大地回春。在和煦的暖風之下,開封冰凍地大雪融化了,各處水流匯聚到汴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