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坦克無法投入使用。只要能恢復巴庫,那麼德國的油料供應,毫無疑問將大上一個臺階。
到時候別說蘇聯殘餘兵力了,就是美英兩國德軍也不放在眼裡。他們已經計劃好了,在油田恢復生產後,在蘇聯在進行一到兩個戰役,徹底解決蘇軍殘餘,然後兵進非洲,殲滅美英有生力量,然後才是登陸英國,至於對待美國的態度,希特勒仍然想著靠談判,逼迫美國承認國際新秩序。等德國積攢夠了足夠的海軍實力之後,才是對美國出手的時刻。
在德國技術人才的配合下,日本專家開足了馬力,工作起來。他們此次技術支援得到的好處是,德國轉讓自己先進的煤化工技術,讓日本人也可以利用煤來煉製油料。對此德國很不理解,為什麼日本在佔領了英印殖民地等大量產油地之後,還想要他們的煤化油技術呢。
四百一十五節 印度洋爭奪…
東條英機的一生可謂坎坷,他出身於舊武士家族,其父親是老一輩陸大畢業生,參加過甲午和日俄戰爭,可是由於軍中門閥派系的排擠,鬱郁不得志而死東條後來在德國當武官的時候,參加了學長永田鐵山、剛粗寧次等人組織的巴登巴登密謀,不過當時他是站崗的
後來掌握了大權的永田鐵山被刺殺後,各大勢力傾軋,他幾經周折機緣巧合之下,終於爬上了陸軍大臣的位子,開戰後是直接以軍人身份擔任了日本內閣首相一職,兼領了軍政大權但是他的能力在日本,卻有不少人不怎麼認可,其中包括以智計聞名的石原莞爾就諷刺他為一個上等兵,說他的能力只能管理十挺機槍
但是東條的行動力卻看成日軍中第一人,只是腦子不好用而已,這是典型的好勇無謀型別的可事實真的如此嗎,大智若愚也許也能說得過去,用時候諸葛亮的觀點來看,如果一個人如此沒有本事,為何卻能爬上如此高位那些比他強的人,去了哪裡?
但是似乎也是為了印證別人對他的評價,這丫做事情好像真的不經過腦子,發動珍珠港事變就是他的主張下決定的這個決定就戰略意義而言,無疑是錯誤的,錯誤的離譜因為日本並沒有抗衡美國的實力,可是當時的情形是,日本要在南洋擴張,就必然受到美國的制約而如果不在南洋擴張,第一太可惜第二沒有南洋資源的支撐,恐怕日本早晚有一天連中國的佔領地都保不住在冒險一搏還是永遠在白人的臉色下生存,東條英機選擇了前者,就此而言英機桑是好樣的
但是英機桑最近很煩惱,美國人的後勁終於爆發出來了,儘管在陸地上,還是日軍佔據了一些優勢,在跟美軍於澳洲的戰鬥,並沒有落下多少下風可是在海上,卻敗績連連儘管這個時候的日本,在英機看來是一個巔峰無論是海軍還是陸軍都擴張到了極致,日本此時已經是個戰鬥的民族了,這讓英機很興奮可是海軍不同於陸軍,海軍倚重於兵器也就是戰艦來戰鬥,這是一個技術的兵種日本不缺人,也不缺技術人員,可是缺少資源(聖王 。c)一直以來受限於資源,日本的工業模式一直走的是集約式的以小工廠居多,大型流水線作業在日本並不流行可是美國人不同,他們大手大腳慣了,現在造戰艦也如同流水線一般嘩嘩的這讓日本有些經受不住了日本拼盡全力,利用澳洲的資源將海軍力量擴大了兩倍,可是美軍呢他們幾乎是無窮盡的擴大著戰艦的規模,目標竟然是日本海軍力量的十倍
在絕對優勢的海軍實力支撐下,美國人從太平洋和大西洋兩面向日本發動了攻擊
太平洋上現在靠著戰爭初期攻佔了大量的島嶼,一時間跟美軍還能相持,可是在印度洋就不那麼樂觀了美軍艦隊不停的從大西洋海域,經好望角調到印度洋,顯然目的在於把日軍海上勢力驅逐出這裡,然後佔領馬六甲
不能讓美軍控制了馬六甲,這是日本海陸軍的共識美軍控制了這裡,第一將切斷日軍從南洋和澳洲往國內的運輸線,第二美軍加接近日本本土,並且可能配合印緬的中英軍隊,從陸上反攻,從而獲得一個轟炸日本的立腳點
日本人現在已經深深體會到了美國的恐怖,塞北的轟炸已經讓日本人很苦惱了,如果換做實力強大的美軍,那麼日本恐怕真的會被炸成廢墟日本大員們不願意想象這樣的場景,已經有人提出跟美國人何談的意圖了,可是美國人根本不理會
日本人沒有選擇,東條英機決定,跟美軍在印度洋決戰用日軍的勇武精神,一舉摧毀美軍的海上力量,然後配合陸軍最快的佔領印度,在進入中東跟德軍會師,把德意日佔領區連成一片,這樣才能抗衡已經武裝起來的美國
日本人的決定,美國人怎麼想的不知道,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