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遹慢慢道出自己的真實目的。
“離開東宮?如果沒有一個好的藉口,不僅皇后娘娘不準殿下離開,就是文武百官也會阻止殿下的。”劉公公覺得太子的想法有些異想天開。
“你說的孤都知道,但是本宮必須離開這裡,你幫本宮想想朝中哪位大臣能夠給予支援。”
這是目前司馬遹最感到惱火的地方,由於前段時間販肉賣酒,再加上賈后暗中散播謠言,導致太子聲名狼藉,使很多大臣失望之餘根本不屑與之來往。
再加上賈后從中打壓,使司馬遹變成了真正的孤家寡人,等到司馬玉借屍還魂之後,才知道事情有多糟糕。到目前在朝堂上連個能為他說句話的人都沒有,要不然他也不至於找劉公公商量。
“朝中大臣?”
聽了司馬遹的話,劉公公陷入沉思,自從太子頑劣不堪後,**早就四分五裂、分崩離析。眼下朝堂上除了後黨之外,就是其他一些諸侯王的勢力,要想找一個真正的**還真不容易。不過,總算沒讓司馬遹失望,想了半天,劉公公終於興奮起來。
“有了,想到了,有一人可助殿下成事,此人乃是張太傅,奴婢思慮良久,眼下能幫助殿下的只有張太傅!”
“張太傅?”司馬遹暫時還沒習慣古人的稱呼,他們總是稱呼對方的官職或者表字,讓司馬遹這個半吊子總是無法第一時間想到是誰。
“是啊,就是先帝依為臂膀的張華張茂先啊,此人出身貧寒,頗有才華,是先帝的左膀右臂。”劉公公解釋道。
原來是他,對於張華,司馬遹曾在史書上了解過,此人能在門閥政治盛行的晉朝以一介布衣官至司空,爵封郡公,自有其出眾的地方。
而且他還是朝中少有正直有才能的官員,在武帝司馬炎去世後,晉朝之所以在傻子當皇帝、賈后專權的情況下依舊維持平穩的局面,就是全靠張華在掌控朝局。
惠帝即位初,以張華為太子少傅,但他因有德望被楊駿嫉妒,不得參與朝政。
楊駿被殺後,賈后將廢黜皇太后楊氏,群臣會集於朝堂,議者都順承皇后旨意,以為“《春秋》貶絕文姜,今太后自絕於宗廟,也應廢黜。”
只有張華仗義執言,認為“夫婦之道,不涉於父子關係,皇太后並沒有得罪先帝。今楊駿為其親,只能說不能為天下母儀,應仿效漢廢趙太后為孝成後的例子,貶太后稱號,仍稱武皇后,居於別宮,以成全終養之恩”。
楚王司馬瑋受密詔殺太宰汝南王司馬亮、太保衛馞等,內外兵亂繁起,朝臣恐懼,手足無所措。
張華告訴惠帝說:“司馬瑋以假詔書擅自殺害二公,將士倉促行事,認為是國家旨意,故聽從司馬瑋。今陛下可派特使持幡使外軍解除戒嚴,事件即可平息。”
惠帝採納了張華的意見,司馬瑋的兵果然失敗。及司馬瑋被殺,張華因首先獻謀有功,拜為右光祿大夫,開府儀同三司、侍中、中書監,金印紫綬。張華辭去開府儀同三司。
隨後賈謐與賈后共同商量,認為張華出身庶族,儒雅有謀略,上無威逼君主的疑慮,下為眾望所歸,打算依靠他總攝朝政,大事諮詢於他。
此後張華遂受重用,盡忠國事,輔佐朝政,彌補缺漏,雖當惠帝昏弱賈后肆虐之朝,而天下安定,這都是張華的功勞。
俗話說智者千慮必有一失,張華後來在諸侯王叛亂時,判斷錯形勢,導致其死於非命。當時賈后企圖廢立太子,趙王司馬倫想要聯合張華一舉廢掉賈后,但是被張華拒絕。原來張華想要坐收漁翁之利,他隱瞞下來趙王的陰謀,想要借司馬倫之手除掉賈后。
可惜司馬倫狼子野心,在掌握政權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派人殺掉張華,並夷其三族。想到這兒,司馬遹倒是有點明白了,眼下還真只有張華比較合適。
此人比較受賈后重視,說的話賈后也許能聽得進去,由他出面,司馬遹的計劃成功的機率就大一些。
再說歷史上張華還是太子支持者,在司馬遹被廢時,也只有他仗義執言,只是賈后勢大,太子最終還是被廢。打定主意,司馬遹打算找機會見見這個西晉名臣。
第六章 劉淵離京
白天。遠在長安的趙王府。四個黑衣人魚貫而入,惶恐下跪,不住用衣袖擦著冷汗。趙王司馬倫帶著心腹謀士孫秀隨即進來。
四名黑衣人當即有些不安的請罪道:“臣等拜見王爺,辜負了王爺的重託,請王爺降罪。”
司馬倫一臉暴怒:“你們不是對寡人說沒有任何問題?這是怎麼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