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帝國的主力軍隊前往東方,準備狠狠地教訓一番波斯人,就連他自己也打算親征波斯。
針對薩珊軍隊特點,幕僚們為君士坦丁制定了一個三路進攻的計劃。這三路分別是:北路,向東北挺進,途徑亞美尼亞,爭取亞美尼亞出動其軍隊的驕傲—亞美尼亞重騎兵,兩軍合兵一處,繼續向東入侵阿卓佩蒂尼(伊朗亞塞拜然)地區,然後相機而動,或者繼續向東挺進雷伊(伊朗德黑蘭),或者向東南入侵米底,沿小扎卜河或迪亞拉河河谷南下兩河平原。
南路,向東南沿幼發拉底河而下,在兩河交匯處以北渡過兩河,指向蘇薩。羅馬人之所以選擇在這裡渡河,是因為兩河交匯處以下是沼澤地,無法逾越。兩河流域是世界上少有的,河口沒有大城市的大型河流,因為到處都是沼澤、鹽鹼地,中路,是君士坦丁大帝統帥主力大軍,並不走馬其頓亞歷山大和克拉蘇的故道,而是渡過幼發拉底河後,直撲辛加拉。指向泰西封。
根據羅馬人作戰計劃,要想實現其戰略意圖,沒有龐大的兵力是不行的。不過,三路大軍並非齊頭並進,而是有時間差。北路先行。全程在山地、高原行軍,吸引波斯軍隊主力北上。如果波斯人來戰,則羅馬重步兵在山地作戰有優勢,不怕你的重騎兵。如果波斯人不戰,也沒關係,只要把你牽制在這裡足矣。
南路後行。做出攻擊泰西封的姿態,即使波斯人擊破羅馬北路軍,千里迢迢翻山涉水過來,也是‘五十里而爭利,則蹶上將軍’。
中路軍最後開拔,等波斯人在自己領土上南北兩頭跑累了。羅馬大軍主力也來了,無論波斯人是否願意決戰,勝利都是囊中之物。只是羅馬人的想法雖好,但有時候現實卻往往出乎人們的預料。
公元313年夏,北路軍首先按計劃出發,匯合了亞美尼亞軍隊,沿著崎嶇難行的山路。順利進入阿卓佩蒂尼地區,隨後南下,一路三光政策奔向米底。在這裡,他們遇到了得到情報而率大軍北上的普西多爾。
面對米底崎嶇的地形,波斯騎兵沒有貿然發動進攻,因為這麼做就是自殺。羅馬人也同樣不急於進攻,因為他們面對的是薩珊主力,只要達到牽制目的就完成任務了,所以紮下大營,深溝高壘堅守不出。
正當波斯主力逡巡猶豫之時。普西多爾得到了羅馬南路軍的戰報,於是他立即留下步兵監視敵人,而後帶上全部騎兵迅速南下,悄無聲息的直撲羅馬南路軍。
與在崇山峻嶺中艱苦跋涉的北路軍不同,羅馬南路軍一路沒遇到任何有組織的低檔。沿著幼發拉底河平原一路孔雀路東南飛。
由於過於順風順水了,導致南路的羅馬軍隊認為薩珊人根本就不堪一擊,甚至有的羅馬人認為波斯人要麼望風遠遁,要麼被北路軍消滅或牽制住了。
當這支鬆鬆垮垮的部隊,遇到突然出現在眼前的,真正的的波斯重騎兵的時候,再想組成作戰隊形已經來不及了,傾盆箭雨之後,波斯重騎兵居中突擊,輕騎兵左右包抄,南路羅馬軍頃刻間全軍覆沒。
這場戰役雖然大晉遠征軍沒有參與,但陪同在普西多爾的大晉軍事觀察員還是有幸目睹了波斯重騎兵的威力。波斯重騎兵的威力讓觀察員感到十分震驚,原來波斯人也有自己的殺手鐧。
大晉觀察員在戰後的詳細記錄了波斯重甲騎兵身上的鎧甲以及武器配備:“波斯騎兵全身都被鐵器所覆蓋,厚厚的護甲遮掩著身體的每一個部分,裝甲的接合點很好地連線著四肢,盔甲的面部做工精良,吻合騎士的頭部。由於身體完全被金屬覆蓋,騎士只能透過對合瞳孔的小開孔視物,呼吸只能透過鼻尖處進行。這些騎兵配備長矛,他們在站立時不動如山,或許有人會以為他們被一堆金屬固定著。”
軍事觀察員甚至認為若是沒有炮兵的配合,廂軍步兵一旦遇到大規模波斯重甲騎兵的衝擊,很有可能全軍覆沒。當然,他並沒有太大的擔心,且不說廂軍內威力巨大的火炮,單單晉軍重騎兵的威力就不下於對方。
波斯取得首戰的勝利,讓普西多爾大喜過望,他對以後的大戰也充滿了信心。作為波斯人,普西多爾十分了解波斯人對亞美尼亞的渴望。若是這一次他能順利拿下亞美尼亞,必然會讓他獲得巨大的威望,這對於鞏固他在波斯的統治十分有利。
從地形圖上就能看出,亞美尼亞的地勢比兩河平原高,呈現高屋建瓴之勢,還是兩河的發源地,按華夏風水的說法,亞美尼亞對兩河流域是‘上風上水’,亞美尼亞人放屁,波斯人得聞著,亞美尼亞人洗腳,波斯人就得喝人家的洗腳水。
如果兩河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