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吧
卓轆轆,馬蕭蕭,大隊人馬又一次去了他父母墳前,向二老辭行。
哭祭雙親之後,趙匡胤登上陵園角樓,四處觀望,只見南有少室、太室諸山;東有青龍、石人諸峰。西臨伊河、洛水,北靠活詣黃河。
“多好的地方呀,就算關中凋蔽,至少也該選擇這裡做我帝都,這裡,我是不會放棄的!”
他忽地喚過一名禁軍侍衛。取過他的勁弓,搭一枝箭,向西北方向奮力射出一劍,振聲吩咐道:“此箭所停處,即聯之皇堂。聯千秋之後,當葬於此!”
他取出那匹小石馬,令人埋在落箭處做為記號,立即有親信大將接過石馬,率百餘名侍衛急馳而去,尋那落箭之下。
趙匡胤再望一眼這青山綠水,概然說道:“走吧,回京”。
此時,楊浩正在北行路上。帶一千八百禁軍,招搖北向,直趨上京。
昨日朝會,晉王趙光義忽然稱病,未來上朝。這是尋常小事,初春時節,人反而易生病,朝中文武大臣們這些時日偶患小疾的並不少,誰也沒有放在心上。
本來以為今日朝會無甚要事,正要例行結束的時候,忽然收到軍情急報,雁門關外有北人打草谷,劫掠燒殺一番,禍害百姓無數,雁門守軍聞訊趕去,雙方一場大戰,各有死傷。
百官聞之譁然,楊浩也大為驚詫,他正準備安排人在雁門關外製造摩擦,為自己赴契丹出使製造機會。可是葉大少的訊息還沒傳遞出去,不可能是他的人乾的。
如今北國情形,只怕宋國干擾。他們還會來招惹宋人麼? 朝中文武議論紛紛,有人認為北人此時還敢生事,當予嚴懲,有老成持重者則認為我朝連番做戰,徵南伐北,此時宜修養生息,積蓄國力,此事說不定只是某個窮苦部落初春時節沒有食物,舉族都要餓死,迫於無奈這才行險劫掠,當和平解決。
楊浩抓住這個機會,請求出使契丹,用外交手段解決爭端。趙匡胤正打算回京之後便派皇子去伐北漢國,這是一定要摘到手的一枚桃子,雖然預料契丹正鬧內亂,不會派兵陽撓,若能藉此事派使者對契丹安撫一番,顯然更加妥當,於是與楊浩一拍即和,當即應允。
朝會之後,趙匡胤秘召楊浩,面授機宜,兩人敘談良久,次日趙匡胤再次祭掃祖宗陵墓,回返汴梁,而楊浩則率隊趕赴契丹。
出關在即,楊浩懷揣國書一封,這一封國書是趙匡胤親筆寫就,卻非他來草擬的,國書中軟硬兼施。要求契丹休管漢國之事,則契丹平亂,宋國亦予支援,內有豪語:“河東逆命,所當問罪,若北朝不援,則親和如故;不然,惟有戰耳”。
趙匡胤,真豪傑也。為了你,也為了我自己的兄弟,我就冒險對付對付那位晉王千歲吧。不過。此事並非眼下就可圖謀的,我要出使契丹了,此一去,先接回那苦命的冬兒再說。
“冬兒,冬兒,”
楊浩默唸著她的名字,想起兩人相識以來種種,雙眼漸漸溼潤,輕撫懷中的那封國書,楊浩在心中暗道:“冬兒我妻,理當攜回。若蕭後玉成其事,則萬事皆休。不然,我一定大鬧上京,擾你個焦頭爛額,不得嬌妻,誓不回頭”。
第九卷 吳中白藕洛中栽 第17章 三面埋伏
到了雁門關稍作休整,早已候在那裡的穆羽等幾名貼身侍衛趕來與楊浩匯合,一行人出關向東北進發。
此時的塞外,是另一個帝制文明。如果說此前的匈奴、鮮卑、突厥都被中原貶為蠻夷,既沒有規範的國家體繁育,也沒有完善的組織結構,更沒有成熟的思想體系,其組織架構只是一個部落聯盟,但是當契丹建國的時候開始,情況已然發生了變化。
契丹八部統一,繼爾將奚、室韋、烏古、回鶻、女真等部落和渤海等國納入治下,廢除了部落體制,建立了學自中原的帝國體制,設宰相、三省六部的府臺官僚體制和州、郡、縣等行政單位,建立了一套類似於漢唐帝國的國家系統,大力招納漢民,鼓勵農耕和工商,引進漢文明,興建孔廟… 一國兩制,以幽雲十六州的漢人為子民,而不是視做奴隸,這種帝制文明。正是契丹、西夏、女真等強大帝國在日後能夠超越前代遊牧部族。成為漢民族最強對手的關鍵因素。當中原仍在戰亂不休的時候,契丹這個國家正在漸漸成熟,以致北方草原、西域、阿拉伯世界甚至歐洲都感受到了契丹帝國的文明影響力。許多西方民族都誤以為契丹帝國就是傳說中的中華帝國。
然而中華文明畢竟有著數千年底蘊,雖然經歷了長期的混亂和戰爭。但是當它一統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