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在飛機上大殺四方。更何況影片中的爆炸特效和打鬥動作也的確做得很精良,拿下週末票房冠軍也是應有之義。
看到《空軍一號》上映之後,傑德也開始關注起美國主要報刊對這部帶電影的報道,從普通民眾的採訪結果來看,傑德知道《空軍一號》大熱已經是難以避免的問題了。可是自己的《黑衣人》卻要愛《空軍一號》上映第二週上映,等於是正背面對撼《空軍一號》的票房。論製作成本,近億元的製作成本讓《空軍一號》只能高山仰止,可是同時也讓《黑衣人》背上了非常龐大的票房壓力。
而且最讓傑德不舒服的是,哥倫比亞電影公司在宣傳《空軍一號》的時候動不動就會將《黑衣人》扯過來躺槍。基本說法就是,作為一部喜劇片,為什麼《黑衣人》要花費比《空軍一號》更多的成本預算呢?這部電影真的比《空軍一號》優秀麼?
其實在電影市場宣傳的時候,最忌諱的是那同檔期的電影做對比,因為你等於是在往其他發行商身上捅刀子。可是所有人都知道索尼集團和謝爾曼集團的仇恨,因此哥倫比亞電影公司和銀河電影公司之間的不對付也就不稀奇了。尤其是銀河電影目前放出來的宣傳片看上去都不像大成本製作出來的場景,因此哥倫比亞電影公司提出的疑問在市場上還是頗有關注度。
不過哥倫比亞這樣踩著別人捧自己的做法也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讓反對傑德和保持中立的觀眾對《黑衣人》產生了疑問,覺得自己還有必要去電影院觀看麼?可另一方面也激起了支援傑德觀眾的戰鬥心理,你們認為不好看,我們還非要去電影院裡支援自己喜歡的導演。
就在這樣一個詭異的市場氛圍裡,《黑衣人》終於迎來了自己的北美公映。不過因為有AMC院線的支援和博偉國際的強大發行能力,《黑衣人》還是做到了在北美九成以上影院公映。至於具體到各大影院是不是拿出了最好的時段和最好的影廳,那就是各家影院經理的事情了。但是憑藉著威爾史密斯主演和傑德謝爾曼導演的名號,《黑衣人》首輪上映還是有了七成左右的上座率。
七成左右的上座率在亞洲市場還算不錯,但是在北美市場的話就只算及格。因為目前各大院線公司都是採用計算機聯網售票,所以不到幾分鐘,各大電影公司都已經知道了《黑衣人》首輪上映的上座率了。雖然這個上座率還缺少諸如二三線城市和小型院線公司的資料,但是基本上已經有了七成以上的準確率了。看到如此大成本製作的電影居然只有及格的上座率,哥倫比亞電影公司笑了,而迪士尼電影公司則有些憂心了。
作為好萊塢頂尖影評人和少數在全國電視網擁有自己專欄節目的電影記者——羅傑伊伯特早早就在芝加哥的電影院裡坐了下來。作為美國最先發展起來的幾個大都會城市,芝加哥還是擁有幾個不在全國大院線裡的獨立電影院,而這家名為芝加哥大都會電影院就是其中之一。
在伊伯特很小的時候,他就在這裡看電影了,因此他和這家電影院的老闆算是莫逆之交了。說來有趣,伊伯特認識這家電影院裡五任經理,雖然他們個性不同,但是他們對於電影的挑剔程度是非常嚴格的。他們沒有藝術電影和商業電影的區分,只有好或壞的區分,所以芝加哥大都會電影院在芝加哥很快就有了自己的死忠觀眾群,他們相信經理的選片眼光。而羅傑伊伯特也在門口一塊招牌上看到了對《黑衣人》的推薦,而購買了電影票。
當《黑衣人》的片頭出現的時候,羅傑伊伯特頓時被導演的精心設計而折服了。透過一隻昆蟲的視角來作為片頭,視線不斷從天空到地面。天空上繁星點點,地面上靜謐如水,彷彿在暗示這是一個充滿懸疑的外星故事。在伊伯特看來,這樣一個片頭的藝術性完全不輸於當年《阿甘正傳》裡飛舞的羽毛。
伊伯特微微皺了下眉頭,難不成傑德謝爾曼又打算拍一部充滿人文氣息的科幻電影?但是將近1億美元的製作成本可不是靠文藝電影能收回的。很快伊伯特就發現自己擔心是多餘的,因為導演居然將第一個出場的外星人安排成從墨西哥偷渡美國的偷渡分子。而且就在美國邊警抓住了他的時候,黑衣人出現了。
讓伊伯特覺得不可思議的是,你這個外星人既然有假裝墨西哥的偷渡分子,那你好歹也學學西班牙語啊!這個不懂西班牙語的“墨西哥人”很快就被黑衣人拎了出來,而其餘的偷渡分子則被黑衣人鼓勵去美國實現自己的“美國夢”。伊伯特聽到黑衣人的臺詞之後,笑了起來,敢情黑衣人還是一群自由派民主黨人啊!很快伊伯特就看到了所有屬於商業電影應該有的元素,追蹤戲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