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阿瞞,看來你平時花了不少功夫。”
李隆基垂首笑了,悄然一句,“這都是她的功勞,她常說民族之間的融洽是國家穩定的根本。”
聖上挑了挑眉峰,沒有料想他的背後還有如此高人,“她,哪個她啊?”
“花顏啊!”話一出口,李隆基隨即久久愣住,他本來想說楊湄兒,可是下意識脫口而出卻是花顏的名字。
聖上微微蹙眉,沉聲嘆息,“居然是她,此女竟有這般見解,還真是難得,看來果真不能小覷任何人。”
見父親面露深色,李隆基心中一震,“父皇,花顏絕沒有對政事指手畫腳之意,還請您……”
話音未落,聖上哈哈大笑,“你曲解我的意思了,改日你去玉真觀將她接回來,難得有人忠心耿耿為你,多一個人為你出謀劃策也好,讓她留在東宮,不做嬪妃,做你幕後軍師也不錯。”
李隆基一時欣喜若狂,不知該用何種言語道謝,鄭重地俯身跪下,“兒臣恭謝父皇成全之恩。”
聖上緩緩抬眸,深邃的目光一直伸向遠方,“朕沒有別的意思,只是希望有人能夠助你一臂之力,畢竟你皇姑母是一個難以抗衡的強勁對手!”
翌日,睿宗皇帝命李隆基在麟德殿接受吐蕃使者的朝拜與覲見,吉時已至卻還未見使者丹瑪爾的身影,在場眾臣皆驚愕不已,紛紛竊竊私語,交頭接耳的小聲議論。
遠處隱隱有放肆的輕笑聲傳來,只聽黃門內宦宣道,“太平長公主駕到——”
眾臣俯身跪拜,李隆基冷眸注視著殿門大*,只見一個耀著金紅之光的影子闖入眸中,那刺目的光芒耀得人睜不開眼,太平公主嫣然巧笑而至,笑聲如清脆的銀鈴般久久迴盪在殿堂裡。
她的身後畢恭畢敬地跟著一身綾羅綢緞,膚色醬黑的吐蕃使者丹瑪爾。
她緩緩落座,輕蔑地抬眼一瞥,俯瞰著滿堂朝臣,朱唇微啟,“今兒這般隆重熱鬧,怎麼沒有人通知本宮呢?”
一見此狀,李隆基的心裡頓時明白了七八分,微微躬身行禮,冷聲不悅道,“父皇已指派兒臣接見吐蕃使者,兒臣不敢勞煩皇姑母大駕。”
點著嫣紅唇脂的唇角牽起一抹冷豔的微笑,李令月輕輕撥動著腕上的龍鳳五彩金釧,不屑一顧道,“這話倒是奇了,本宮不來也未見這吐蕃使者前來,本宮一來,這使者便來了……看來他們只知本宮,而不知你太子殿下啊!”
這擺明是挑戰太子的崇高地位,李隆基不氣也不惱,漫不經心地冷笑道,“既然皇姑母不辭辛勞,那不妨與侄兒一齊見一見這吐蕃使者。”
丹瑪爾俯身恭稟,“大唐天朝與吐蕃乃親密無間的舅甥關係,蒙天恩先後賜予文成公主與金城公主,我主贊普恭祝天朝聖君萬壽無疆,特獻上稀世珍寶百餘件,藏馬千餘匹,希望大唐天朝能重啟唐蕃故道,重結漢藏人民的情意紐帶。”
唐蕃故道,延綿約六千里,從長安出發,溯渭水,越隴山,過秦、臨二州,登日月山,至吐蕃都城邏些。
未等李隆基發話,太平公主笑道,“請使者回邏些告知贊普,聖上早有重啟故道的意思,讓他耐心等待。”
李隆基冷眼旁觀,心中暗暗一驚,太平公主自作主張,藉此收買人心,他不能任其肆意妄為,定要藉此之際成功反擊……
第十二章 明爭暗鬥(3)
午膳時分,太平公主賜宴款待吐蕃使者,李隆基沒有前往,而是一刻不停地趕往蓬萊殿,向父親彙報接見吐蕃使者以及關於重新開啟唐蕃故道的事宜。
一切皆在聖上的意料之中,只見他的唇角隱著森寒如冰的冷笑,“由此看來太平已經沉不住氣了,她想牽制你,架空朕,從而全權掌握一切。”
“父皇,您有何高見,是動還是靜?”
聖上神色平和,帶著慈祥的笑意,輕聲反問道,“阿瞞,你對重啟唐蕃故道有何看法?”
李隆基抬眸望向父親,笑意淡淡,“兒臣當然贊成重啟,大唐與吐蕃既是盟友又是敵人。前塵往事猶記心中,咸亨元年的大非川之戰,薛仁貴所率四十萬大軍幾乎全軍覆沒,大唐被迫撤消安西四鎮(龜茲、疏勒、于闐、焉耆),安西都護府遷至高昌,此後連年用兵,衝突不斷,導致唐蕃故道中斷數年之久;時至今日,以強制強,以戰止戰,根本解決不了問題,或許該換一種思路想法——重啟唐蕃故道,繁榮往來貿易,促進漢藏交流,不一定只靠和親聯姻……”
聖上笑而不語,專心致志地聽完李隆基的話語,“朕的阿瞞果然成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