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1部分(3 / 4)

怪,他沒有穿著龍袍,那身打扮,還是大周朝的殿前都點檢。

“他一身戎裝,奐氣勃勃,那時……他正年輕,我也很年輕,他是軍中主帥,我是軍中書記,是他父親的義子,他的義兄。他常到我家來吃酒,他叫我夫人為嫂子……”

痴痴地想著,兩行濁淚不知不覺地流下耒,濡溼了他的衣衫。

趙匡胤重他敬他,貶他抑他,一生的恩恩怨怨都淡了,他現在心中記得的,只是那個叫他大哥,喚他夫人嫂子,常來家裡蹭飯吃酒的兄弟。

太陽落山了,趙普心裡卻忽然亮堂起來。

此時,潘美、曹彬這些大清洗中落馬的前朝老臣,也都不約而同地接到了一封密信,震驚四海的“討趙炅檄”馬上就要昭示天下了。

第127章 檄討趙炅

關中,地處南北兩大山系之間、由渭河及其支流衝擊而成的地塹一一關中平原。原之南,有東西逶迤400多公里的秦嶺作為屏障,自西西東分佈著高聳入雲、溝壑萬仞的太白山、首陽山、終南山、南五臺、翠華山、驪山以及挺拔而峭峻的華山,東延至豫西的崤山;原之北,有六盤山的餘脈一一隴山,向東有千山、岐山、喬山、梁山、九山矍山、嵯峨山、堯山、及黃龍山等構成逶迤連綿的北山山系。

在平原之西,隴山由西北向東南同秦嶺相接,阻隔關中西緣「僅給渭水留出一條通道。而在關中平原東緣,咆哮於晉陵山間的黃河,自北直下,在韓城衝出龍門山之後,河面寬闊成為平原東端的天然界溝。由前所述可知,關中平原這四聖環山的地形,就構成了作為秦、漢、唐都城所在地的天然防線。

阻山河四塞,地肥饒,可都以霸。東函谷,南武關,西散關,北蕭關,四鑰鎖關,穩若磐石。歷史上,如非關中內亂或內部統治者腐朽不堪,以致怨聲載道,軍心渙散,僅憑外部武力非數年之功,極難攻破。

不過自唐末以來,關中大地一分二,一半劃入了隴右吐蕃人的統治範圍,關中地盤縮水,這北蕭關使不屬關中所有,所以胡喜兒遊說趙光美時,把這北蕭關棄掉,用汾陽的金鐳關代之。但是關中山脈環繞,同外界交往的通道處固然有處險關,像隴關、嶢關(藍田關)、五里關、臨晉關、牧護關、金鎖關、石門關等等,可說是關隘林立。但處於關中向外的大道上,具有“鎖鑰”意義而起到控制作用,真正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易守難攻的門戶則只有四個,那就函谷關、武關,大散關和蕭關。

蕭關被吐蕃人佔據多年,今又落入楊浩之手,則關中的北大門實際上已經開啟,而吐蕃人連年征戰,狼煙不息,早已被關中守軍所熟悉,楊浩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大敗尚波千,因為速度太快,關中宋軍對此還一無所知,並不知道西夏軍已氣勢洶洶,揮戈南下。

直至童羽、鐵牛和柯饋惡的大軍浩浩蕩蕩殺至隴山。隴山險要無比,據此東出,可控扼關中,據此南望,可奪漢中、巴蜀。隴山為六盤山餘脈,綿延橫亙幾百裡,乃長安之右輔,其南有寶雞、大散關等關隘險要,扼關中、漢中、巴蜀之咽喉要衝;其山前則有隴關,控制著關中通向隴右的要道。

楊浩給小六、柯饋惡等人的命令是:要以最快的速度奪取關中;要儘可能的減小損失,多用智,少用力,能用平和手段謀之的,就決不動武,因為永慶公主所扮的“岐王趙德芳”參予其中,註定了對宋之戰,是既打又拉,這並不是絕對的征服,過度的殺戳,反而會激起宋軍的仇愾之氣,不利用大計的施行。

至於具體措施,一概沒有,戰機瞬息萬變,並非楊浩所能掌握,所以已全權交與三位前敵指揮,這與趙光義的事必躬親,恨不能直接指揮到一隊一伍的具體行動截然不同,趙光義指揮伐遼一戰,就是用的這個辦法,只不過那時代沒有電話電報,他就是千手千眼觀音附身,也無法對三十萬大軍一層次的將佐進行指揮,頂多具體到軍、營一級,也正是因為權柄把持太重,所以遼軍突襲入幽京時,周圍各路宋軍不敢妄動,只能守著本陣,眼睜睜看著敵軍入城,也正是因為如此,趙光義趴在驢車上逃之夭夭,各路大軍才立刻群龍無首,退的毫無章法,從戰無不勝馬上變成了一敗塗地。

楊浩在軍隊建設上十分注重軍權君有,在軍隊的日常建設和訓練上借鑑了泉軍的一部分優點,但是對出征作戰的具體指揮權,卻絕對下放,給予前敵指揮人員充分的自主權。

童羽領…軍一路南下時,恰好遇上巴薩押解尚波千北返,頓時心生一計,於是命人馳報楊浩,徵得他的同意後,把尚波千帶上,直接衝向隴關。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