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做好罷;倒是做的太好了些才是。”
她就不信了;捏著這樣硬的憑據,朱氏還能說出無關緊要的話來。
簡直就是一悶棍!
朱氏心中說不出的怨恨;這真假賬簿她哪裡不知道;只是今日顧媽媽來回她,說是繳了賬簿來才兩個時辰,她便趕過來,打算在事情剛開始就給壓下去,鄭明珠手裡什麼憑據也沒有,就算疑心,只要不再繼續查,這事也就是件小事了,隨便就能打發,而光憑著鄭明珠的疑心,自己出面了,要壓住她不再查也不難。
哪裡想到,才這麼一點時間,這些不中用的奴才竟就連家底子都全交了出來了,如今現成的憑據捏著,私吞主子錢財這罪名板上釘釘,連她也實在找不出理由來辯駁。
事已至此,若是依她,還不如讓鄭明珠發落了吳建榮,一了百了。
只是朱氏深知厲害,當著吳建榮和顧媽媽的面,她不能不救他們,否則,他們只要有一句話遞到國公爺跟前,朱氏就麻煩大了。
以前她有那個信心,他們就算在鄭明珠跟前說出來,鄭明珠也不會相信,可是此時,她卻覺得沒有那樣的信心了。
朱氏一邊想著一邊翻著賬簿,一時沒有說話,鄭明珠好整以暇的坐在一邊,顧媽媽在一邊卻是急的了不得,她本以為太太來了就萬事大吉,可是此時見少夫人拿出賬簿,太太竟就說不出話來,才知道這事比她想象的更嚴重了,她所有的依仗無非就是太太,眼見這事態和平日裡不同了,一咬牙,噗通一聲跪了下來:“太太,少夫人,我兄弟他是一時糊塗,犯了這事,還求太太和少夫人開恩,饒過他這一次,今後便是做牛做馬也會報答太太和少夫人啊。”
說著就磕頭。
鄭明珠不吭聲,只看著朱氏。
朱氏此時騎虎難下,先發作顧媽媽:“你還敢求我,若是我早知道是這樣的事,我哪裡還會來這裡!這樣大的膽子,做出這樣的事來!這三四輩子的老臉都給他丟光了,便是死一百次也不冤枉!”
顧媽媽到底是跟了她多年的,聽這樣發作就知道朱氏有心救他,此時連連說:“奴婢知道,只望看著他平日還勤謹,老爺子也是服侍過老國公爺的,求太太和少夫人格外開恩罷。”
朱氏故作為難了半晌,鄭明珠偏就不開口,只等著她,她終於等不下去了:“珠兒,雖說這背恩欺主,私吞財物是該罰,不過看在他爹也是國公府三四輩子的老臉了,祖母還服侍過老祖宗,便略抬抬手,饒過這一次,略施懲戒罷了。”
鄭明珠就等著她開口求情呢,她十分明白,這樣的狀況下,朱氏不可能不出面救人,而她就是要這個。
鄭明珠笑了笑,看一眼委頓在地上的顧媽媽,柔聲開口:“太太既這樣說了,我自然是照辦的,這樣罷,我給他三天時間,把舊年一年他私自昧下的銀子都給我繳回來,我便不把他送衙門去,只打發到莊子上去就是了。”
朱氏的神色頓時僵了起來。
她在話出口前不是沒想到這個可能,只是聽到鄭明珠說出口,還是面上一僵,掩都掩不住。吳建榮收的銀子去處何在,最清楚的是她,如果沒有她在後面撐腰,吳建榮自也不敢當大管事的第一年就這樣大筆的侵吞鋪子的入息。
如今要他拿出這筆銀子,其實就是要朱氏拿出這筆銀子來,這吃進嘴裡的肉卻要吐出來,真是又傷面子又傷肝腎!
可是鄭明珠這話卻又叫人說不出個不字來,你要她從輕發落,立即答應,十分給面子,這已經從輕了,打發到莊子上比起流配三千里和處斬來說,不能不說不輕,要他拿出侵吞的銀子,也沒有任何不對。
鄭明珠本來就是等的朱氏這句話,自然是早就想的明白的,拿回自己的財產,打發吳建榮到莊子上,重新換一個大管事,就已經足夠了。
真正究其理,吳建榮很大程度上其實是聽命行事,還算冤枉呢。
只不過這件事看起來是追查不到朱氏那裡了,吳建榮不敢,鄭明珠也覺得沒有必要,真要鬧出什麼來,對鄭家有什麼好處,不過是讓人看笑話罷了。
更何況,無論怎麼說,朱氏對鄭明珠有養育之恩,雖暗藏心機,到底關懷過她的衣食住行,這恩情也不能罔顧,朱氏也並沒有做出什麼實在傷天害理的事,不過是養廢了鄭明珠,貪圖她的嫁妝罷了。
既這樣,還不如叫她吐出銀子來,大家得實惠,也算給她一個教訓。
鄭明珠一向很想得開,也懂得什麼時候放手。
朱氏還僵在那裡,顧媽媽已經連連磕頭了:“謝少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