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翼翼的行軍紮營,並不急用搶功猛進讓部隊過於分散,一邊派出大量的斥候前往齊地和楚地,嚴密打探項羽大軍的任何動向。
同時將手下的諸侯大軍分為三路,周勃、曹參和灌嬰率一部漢軍會同趙軍為北路軍,從圍津渡過大河,攻佔煮棗、定陶,兵抵胡陵,從彭城西北面抄襲彭城;樊噲帶部將王吸、王陵率軍會和魏軍由宛經葉縣出陽夏,從南面攻楚抵達彭城;劉邦率夏侯嬰及各路諸侯軍經曲遇,向東南攻佔外黃,由西向東連克碭、蕭,順利抵達彭城城下。
季布依城固守層層阻擊漢軍,可卻因為兵少不得不且戰且退,先後棄城東撤,一路敗退撤回彭城,和留守彭城的范增會和一處,依託彭城固守待援。
彭城最早名為涿鹿,是黃帝定都坐在之地。後大禹分天下為九州時,徐州的治所即為彭城。彭祖因烹調雉羹,進奉給堯帝受封在涿鹿建立起大彭氏國,涿鹿便自此改名彭城。
彭城地處南北要低,是連線楚、齊、魏、韓四國的樞紐所在。再加上四周水道和幹道密佈,商賈十分興盛,所以境內富庶異常。當初項羽之所以定都於此,一方面是想透過此處方便控制天下諸侯,這樣也避免了因為長居南地失去了對中原河北的影響力。另一方面也確實是項羽貪圖享樂,捨棄不下彭城的繁華鼎盛。
定都彭城也為項羽帶來了個致命的缺陷,那就是彭城四周一馬平川,幾乎無險可守。若是楚國一直保持強大那到也無妨,可如果衰落了被敵軍攻入境內,那數日都城便會告急成為前線。
而此時,項羽也為他的驕縱之心付出了慘重的代價,反楚聯軍幾乎沒有受到什麼像樣的抵抗,便長驅直入直攻道彭城城下。
PS:我估計很多大大看到陳平都會心中升起疑慮:陳平不是跟著劉邦混的嗎,怎麼會跑到項羽那邊去。
其實陳平原本是魏臣,魏王咎卻不怎麼待見他,他就轉頭項羽帳下,連獻數計在楚國混的還算不錯。可惜項羽那種剛愎自用的性格註定他身邊的謀臣不會有好下場,所以陳平才改投劉邦的。這個是正史上的記載,和此自然有不小的出入,不過可以確定在彭城之戰前,陳平仍然是楚臣。
陳平此人喜好奇謀,總是出人意料的出一些看上去很讓人無語卻非常實用的奇招怪招,而且他本人也是個治理天下的能手。
正文一百六十七章彭城大戰(下)
秦三世三年十一月,淮河以北的中原大地已成了綠色的鼎爐。密佈的河道上,遮天蔽日的漢軍旌旗將整個河面都掩蓋住了,川流不息的大小船隻不斷來往於河道兩岸,將一船船士卒和輜重運往對岸。
因為項羽的主力大軍仍在齊地,季布的大軍又在大梁城下慘敗而歸,所以淮北的楚地空虛異常。劉邦的三路大軍一路並未受到什麼抵抗便輕鬆的會師彭城城下,將彭城團團圍了起來。范增和季布則收攏五萬殘軍,一面加緊鞏固城防,一面派使前去南方徵集士卒。
劉邦沛縣起兵時自稱赤帝之子,所以漢軍的旗幟服飾皆尚紅色,在諸侯軍中倒是別樹一幟,十分好辨認。進入楚地後,劉邦大軍的進展十分順利,先後收復了碭郡、泗水郡、東郡、陳郡、薛郡,除了彭城外,淮北楚地皆失,楚國的半壁江山淪陷。
劉邦是從楚地沛縣起兵的,本來就楚人,手下的將領官吏也大多為楚國本地人,所以淮北的楚人對劉邦到並沒有什麼強烈的抵制情緒。在加上劉邦向來沽名釣譽,在諸侯中以仁義著稱,佔領楚地後也是一切照舊,願意投靠他的楚國官吏一律留用,這些手段也讓他迅速平定了淮北。
劉邦此時雖然得意洋洋,自以為天下大半已經落入了他的手中,心中難免升起驕縱之心。可內心深處還是對項羽忌憚十分,要知道齊地仍然有項羽的二十萬楚軍精銳,只要項羽一日不死,他劉邦就如鯁在喉、寢食難安,即使是縱情聲色犬馬中也難以盡興。所以他一面派大將夏侯嬰帶重兵佈防於齊楚交界處的薛郡,防止項羽的大軍突然從齊地殺回;另一方面派人前去齊地聯絡田橫,相約共分楚國天下。
劉邦的種種佈置在他看來已經萬無一失了,他倒是希望項羽真的能揮軍回援彭城。只要項羽的大軍回援,夏侯嬰所部又足夠阻擋一陣,然後尾隨而至的齊軍和南上增援的諸侯聯軍就可以輕鬆的將項羽圍而殲之。若是項羽不回援,那劉邦就趁熱打鐵,拔下彭城這顆釘子後就揮軍大舉南下,將淮南江東的楚地悉數收入囊中,到時候項羽空有大軍在手,卻無立足之地,敗亡只是早晚的事情。
劉邦的如意算盤打的很好,也非常合乎情理,一切似乎都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