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7部分(3 / 4)

小說:天生韓信 作者:童舟

現也不是不無可能,至少技術上毫無問題,只是沒有人想到這些罷了還有就是高橋馬鞍和馬蹄掌,我想再說明下呢,在西方公元前這些都已經出現,中國可考的歷史不詳,但一種普遍的看法在漢武帝北征匈奴時這兩種東西都已經廣泛使用,所以秦末出現完全說的過去這畢竟是小說,不是學術研究報告,所以不再做討論了呢

一些吹毛求疵的大大也沒必要老是抓住一兩點嘲笑江南不懂歷史,其實我懂的歷史應該算非常多,不僅限於秦末不信可以私聊談談還是那句老話,為了劇情需要,有時候我是得改歷史

一百八十三章酒逢知己千杯少

馬鐙的明無疑讓秦軍騎兵軍團的戰力大大加強,秦軍的新卒很快就透過這種簡單的工具掌握了馬上平衡。

秦人以耕戰立國,關中的男丁大多多次從軍,經驗豐富,所以這些被選拔進騎軍計程車卒大多對弓弩的cao作都十分熟悉,所欠缺惟獨是火候而已。如今有了馬鐙,大半個難題就迎刃而解了。

很少有明像馬鐙那樣簡單,同時又具有如此重大的歷史意義。馬鐙把畜力應用在短兵相接之中,讓騎兵與馬結為一體。馬鐙明以後,使戰馬更容易被駕馭,讓人與馬連線為一體。馬背上的騎士得以空出了雙手,可以在飛馳的戰馬上且騎且射,也可以在馬背上左右大幅度擺動,完成左劈右砍的一系列格鬥動作。

韓信並沒有刻意的保密,因為這種簡單有效的明很快就會隨著實戰迅傳開,根本也無從保密。一旦敵人被裝備了馬鐙的騎兵擊敗,對手很快就會現馬鐙的實用並去效仿。只是關東並非養馬之地,項羽的騎兵雖然精銳,可也只能保持在三四萬人的規模,絕難大規模推廣。至於草原上的匈奴人,那就更加不用擔心了,馬鐙雖然製作簡單,但也不是缺乏冶鐵技術的匈奴能輕易效仿的。

其實韓信遠遠沒有料到,他所明的馬鐙開創了戰爭史上一個新紀元,使得騎兵的戰略地位大幅度提高,騎兵從輔助兵種一躍成為了戰爭之王,成為了冷兵器時代戰績最為輝煌的兵種,從而徹底改寫了其後數千年的戰爭格局。

當然,現在韓信還只是滿足於對匈奴取得了裝備上的優勢,這讓他應對即將到來的大戰更加遊刃有餘了。在他的授意下,負責管理工匠的將作府將整個咸陽附近的鐵匠悉數調集,晝夜不停的打造新式馬鐙。終於在三天後,第一批一萬馬鐙優先配給了新軍cao練之用,餘下的也在抓緊時間打造。

就在秦國上下緊鑼密鼓的備戰時,冒頓的大軍也已經在龍城集結完畢。以休屠王稽粥為先鋒,大軍浩浩dangdang五十萬騎傾巢南下,直指關中。

一時間長城各處關隘紛紛告警,全線兵力吃緊。田市和趙無忌一面多布戍卒於長城之上,以烽火為號嚴防匈奴襲擾。一方面集中主力大軍在膚施等地為機動部隊,一旦關隘預警則迅透過馳道前往援救,以防止被匈奴聲東擊西之計逐個擊破。

這時候長城的重要意義就凸現出來了,有了長城作為依仗,守軍只需要用很少的兵力佈置在城牆上,而可以將有限的軍隊集結於關隘處作為機動部隊。

長城大多都是依著山川形勢險要而建,在山口與平原地區,都建築高厚的城牆,用來截斷草原遊牧部落騎兵的進出之路。除了城牆之外,內外製高點還建有烽火臺,進行偵察敵情和傳遞訊息,讓長城上的駐軍作好準備;在jiao通路口和谷口,都建築障城,派軍駐守,以加強長城的防禦能力。在長城以內,每隔一段距離,都修建駐軍的大城,並設有迅傳遞訊息的通訊網,以便統一指揮和互相支援。

整個長城就如同一套完整的防禦體系,正是因為有了它的存在,戰國時期的秦、趙、燕三國才得以從與遊牧部落永無停止的拉鋸戰中擺脫了出來,得以全力在中原爭霸。

冒頓就在長城下啃到了塊硬骨頭,原本他以為匈奴傾力一擊下,長城不過是不堪一擊的城牆而已,輕鬆便可突破,卻不料在高高的城牆下飽受苦果,五十萬大軍滯留在關外不得而入。

其實這也不能怪冒頓,他出生之時匈奴已經在趙秦兩國的連番打擊下一路北遷,始皇帝雖然修長城的本意是為了防止北方遊牧部落的侵擾,能將主力的精銳部隊調回中原聽用。可是秦國當時已經統一了全國,各國的反抗勢力也基本平定,四周除了北邊的匈奴東胡外也沒有什麼強大的威脅。

所以三十萬精銳的北軍就常駐在北地,用來持續對匈奴和東胡的打擊。在這種秦國空前強大的局面下,匈奴人連南下牧馬的勇氣都沒有,更別說越過城池襲擾內地。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