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部分(2 / 4)

小說:天生韓信 作者:童舟

的朋友餘是魏國名士,恐其號召舊部復國,便懸賞千金捉拿張耳,五百金捉拿陳餘。於是張耳、陳餘變更姓名逃亡到了趙地。

後陳勝吳廣在大澤鄉揭竿而起,一路攻略楚地,勢如破竹。進入陳縣時已經聲勢浩大,擁有兵士二十萬,車千乘,以陳縣為都,立國張楚。遠在趙地躲避官府通緝的張耳聽聞天下luàn起的訊息後頓時大喜,覺得舒展自己一身才華的機會終於到了,於是攜刎頸之jiāo陳餘前往陳縣投奔陳勝,被封為左右校尉。

張耳和陳餘投張楚後,陳勝卻厭惡他們的貴族出身,所以不打算用他們,只是賦予閒職。張耳陳餘二人為此終日唏噓長嘆,自比管仲,卻無桓公識賢。機會終於來了,隨著張楚大軍一路節節勝利,事態的順利發展已經出乎了陳勝的預料,一串串接連報來的勝利讓他眼花繚luàn,認為秦國的江山唾手可得,最終在張耳陳餘的蠱惑下分兵北上,派出武臣攻略趙地。

那時秦國的宗廟已經崩壞,地方紛紛離心,武臣的軍隊出乎意料的順利,一路不斷壯大,順利的攻克了邯鄲。於是張耳、陳餘亦勸武臣在趙地稱王。武臣遂自立為趙王,以張耳為丞相,陳餘為大將軍。不久後,武臣和左丞相魯sāo被部將李良殺死,張耳因耳目較多,及時潛蔽逃脫劫難。事後張耳及時招集未叛士卒約數萬人,並與在外徵兵未遭劫難的陳餘商議,將原趙國後裔趙歇立為趙王。

不就後章邯大軍北上,大破趙軍,攻佔了趙都邯鄲,趙歇和張耳逃亡鉅鹿固守待援,陳餘則北上代郡收兵數萬人,屯駐於鉅鹿之北,張耳譴使數次召陳餘進兵解圍,陳餘皆以自恃兵少,難以敵秦為由,不予授救。後項羽大敗秦軍,解了鉅鹿之圍,張耳則親赴陳餘營中,怒責其不肯救趙之。陳餘惱怒,便解下印綬推給張耳。張耳驚楞不知所措,未即接受。稍後張耳起身入廁,幕僚對陳餘說道:“此乃天賜於你,若不取,反受其害。”陳餘遂佩其印綬,突然發難取其兵權,入宮拜見趙王歇,言張耳謀逆之罪。

自此,原本是刎頸之jiāo的二人成為了生死仇家,張耳氣憤之下棄城而走,會同了自己的心腹軍隊後前往投奔項羽,隨之入函谷關。後項羽自好西楚霸王,分封天下諸侯時,素聞張耳之才名,念其有扶趙抗秦之功,又能識時務的投靠自己,便立他為常山王,以趙國的jīng華之地分封給了他,而僅僅封給陳餘三縣之地為侯。

張耳封王立國,陳餘得到訊息後大怒,對左右道:“張耳和我功勞相等。今張耳為王,我卻稱候,項羽對我不公。”當時齊王田榮已經起兵叛楚,陳餘便親自前往臨淄對田榮說道:“項羽執掌天下不公,請借給我兵攻下趙地,重新迎立趙王,趙國便可以成為你的兄弟盟國。”

田榮yù樹黨反楚,便借兵給了陳yù,陳餘又帶上三縣之兵連夜襲擊張耳,常山被攻破,張耳走往燕地投奔了臧荼。

那時臧荼已經被項羽封為了燕王,正和當年的舊主韓廣在燕地上廝殺爭奪燕地,無暇顧及他國之事。張耳來到燕國本來是想借兵反攻的,卻大失所望,無奈之下只好全力助臧荼攻打遼東王韓廣,以爭取立足之地。

只是臧荼卻非胸襟寬廣之人,他一方面利用張耳的才華和部屬為他賣命,一方面又時刻提防著張耳,生怕他雀佔鳩巢搶了自己的地盤。於是在諸多如糧草、補給上卡著張耳的軍隊,扼其命脈,不讓他有壯大的機會。

大營之中,樂簡的咆哮聲即便是隔著很遠,仍然清晰可聽。

“又是隻給這麼點,臧荼他什麼意思,想成心餓死我們嗎?”

張耳苦笑了下,寬慰其道;“坐下吧,我們在想想其他辦法。”

樂簡卻沒有坐下,仍然怒火沖天的吼道;“大王,你說平時樂簡這麼nòng就算了,大家勒勒褲腰帶也就過去了。可現在正在和趙軍jiāo戰中,難道我們讓士卒空著肚子去為他賣命嗎?明明一月的糧草,他卻只送來二十天的,這是什麼意思?”

張耳嘆了口氣,“消消氣吧,我們寄人籬下,受盡苛刻也屬正常。燕王也有他的難處,我們就不要再鬧事了。”

“有個屁難處,他分明就是不想給。”樂簡忍不住破口大罵道。“你看看他手下計程車兵,不但糧食充足,還是不是有ròu可以吃上,說是他們大王賞賜給他們的。你再看看我們的待遇,他還有有把我們當盟友看嗎?打硬仗苦仗的時候倒是想起我們,其他時候就把我們扔在腦後,你說天底下有這樣的事情嗎?他眼裡根本就沒有你這個和他平起平坐的常山王。”

“好了,別再說了。”張耳黑著臉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