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聽其他幾個中央委員的意見,而且應該表決,約瑟夫同志能答應麼,斯德爾維約夫同志能答應麼?”布哈林這話倒不是沒有道理。
這時候作為蘇俄政權的最高領導機構,到了1918年7月這會兒,蘇俄中央委員會一共有15名正式的中央委員,分別為烏里揚諾夫,托洛茨基、布哈林、加米涅夫、季諾維也夫、索柯里尼柯夫、約瑟夫、阿爾喬姆、斯塔索娃、斯維爾德洛夫,布勃諾夫、洛莫夫、克列斯廷斯基、捷爾任斯基、烏里茨基,此外還有14名候補中央委員。
其實如果沒有當初在十月革命時因為反對舉行起義而宣佈退出中央委員會,加米涅夫和季諾維也夫的排名將緊隨烏里揚諾夫和托洛茨基之後,而約瑟夫同志不過是個不起眼的人物而已。
不過也正是由於約瑟夫的堅持,烏里揚諾夫把加米涅夫和季諾維耶夫永遠徹底的開除出中央委員會和布林什維克黨的企圖沒有得逞,雖然加米涅夫之前是烏里揚諾夫最忠誠最堅貞的助手和夥伴。
顯然,在經歷了十月革命這個歷史事件之後,加米涅夫和季諾維也夫這兩個中央委員似乎再也無法和烏里揚諾夫同志恢復到以前那種魚水交融的和諧關係中,倒是斯德爾維約夫迅速成為主席同志最可信賴的夥伴,當然,還有那個永遠忍辱負重幾乎從來不對烏里揚諾夫說不的契卡領導人捷爾任斯基。
這時候蘇俄中央委員會的的三架馬車漸漸重新演變為烏里揚諾夫、托洛茨基的雙雄並立的局面,布哈林在當初烏里揚諾夫賭氣辭職並離開後擔任了短暫的中央委員會主席不但沒讓他的威望上升,反而暴露了這廝奢好空談卻缺少包容性和實際掌控全域性能力的致命弱點,這會兒漸漸演變成一個跳粱性的打醬油角色。
十五名蘇俄中央委員差不多能分成三類,烏里揚諾夫的鐵桿支持者是斯德爾維約夫、捷爾任斯基、約瑟夫、契切林、斯塔索娃,而加米涅夫、季諾維也夫、烏里茨基、布勃諾夫、克列斯廷斯基則多數時候站在托洛茨基這一邊,布哈林的跟班只剩下一個洛莫夫。
由於中央委員會正式的中央委員只有十五人,任何決議所以只要有8名中央委員能取得一致意見,那麼決議就能透過。
這會兒約瑟夫還在察裡津的獨立王國裡折騰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布波洛夫則是他的副手也去了察裡津頓河一線,烏里茨基則和克列斯廷斯基一起主持著彼得格勒的工作,而斯塔索娃則在莫斯科搞工運和婦女工作,外交人民委員契切林還逗留在柏林談判未歸。
“談判都沒開始用得著表決什麼決議麼?就是為了能把伏爾加河右岸的葉戈羅夫主力撤回來,約瑟夫同志也不會反對和聯軍談判的意見!”加米涅夫和約瑟夫政見雖然不同,私交卻非常好,因此對約瑟夫的脾氣性格相當瞭解。
季諾維也夫這時候撇了不知趣的布哈林一眼,心裡道,也不看看局勢,現在烏里揚諾夫和托洛茨基在和聯軍談判的意見上已經取得了一致意見,這種情況下中央委員會根本無需再搞什麼表決,如果支援這兩個大佬的中央委員都過不了半數的話,這還是雙雄並立的蘇俄中央委員會麼?
“表決就不必了,既然大家覺得此時此刻不能再和聯軍打下去,那麼我們就開始尋求談判途徑來解決目前的困局,外交人民委員契切林還在柏林跟魯登道夫談判軍火和糧食援助事宜,這邊我們有什麼途徑和渠道可以和烏法聯軍取得聯絡麼?”托洛茨基撇了氣鼓鼓的布哈林一眼,對屋內的眾人道。
“等等,同志們,你們確信不需要跟美英法政府進行私下溝通和磋商,而直接找那個在烏法的聯軍中國王是個明智的舉動麼?”烏里揚諾夫狐疑的提出了這個問題,在他看來,停戰談判是外交和政治問題,可不是什麼軍事問題,找對方戰場指揮官談判怎麼都有點門不當戶不對的意思,甚至,還帶著一絲屈辱。
“這個嘛,雖然在烏法的聯軍打著協約國的旗號,但出動軍隊的卻是中國和日本這兩個締結了同盟的國家,所以現在去找美英法反而是隔靴搔癢使不上勁,等有眉目一來二去不知要花多少時間,到時候別說葉戈羅夫主力救不回來,連莫斯科沒準都被對方拿下了!”季諾維也夫不緊不慢的解釋。
“就是要談判,那也應該是找對方政府談吧?聯軍指揮官不過是個軍人,能擅自替國家做主答應談判條件麼?”布哈林見蘇俄謀求和聯軍談判媾和已經不可逆轉,再一次發表了自己的意見,純屬為了顯示自己的存在而發言。
“布哈林說的沒錯,上次那個什麼中國駐彼得格勒的公使,叫什麼來著?後來是回國了還是咋的?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