協約國還是同盟國,大家都清楚一點,決戰一定是在西線,在德法戰場上,對德國來說,拿下巴黎就能迫使法國分裂或者投降,從而以勝利者的身份坐下來談判停戰結束戰爭。
對英法來說,無論德奧在東線的俄國人身上啃了多少好處扶持了多少個宣佈**和自治的新國家,只要英法攻破興登堡防線,戰爭對德國來說就徹底完蛋,德國沒有俄國那樣的戰略縱深可以大踏步的後退到烏拉爾到西伯利亞去。
德國也不可能像當年俄國人扔下莫斯科那樣扔下柏林進行戰略性的後退,德國無路可退,要麼勝利,要麼失敗,可就是沒地方退!
戰爭打了三年半,英法和德奧都疲憊不堪,德國的潛艇戰雖然讓協約國的遠洋船隊付出了巨大的代價,但英法的補給線就從來沒有被掐斷過,大不列顛在全球龐大的殖民地使得這個國家的韌性比法國要強的多的多!
魯登道夫對打敗法國保有充分的信心,但是對讓海峽那邊的英國人投降,卻沒有報那麼大的希望,當然,美國人是商人,對那個伍德羅威爾遜總統來說,只要德國肯停戰,美國隨時都舉雙手歡迎,前提是德國得為之前三年半的戰爭付出代價。
而這代價,可能遠超德國在東線從俄國人身上搶來的那麼些領土資源和人口。
當然,魯登道夫內心深處的隱憂還在於,布林什維克在俄國掀起的波瀾和給這個世界帶來的鉅變,很有可能這運動會不斷蔓延和滲透到周邊國家的工人和老百姓中,德國各地的工人也出現了罷工的風潮,雖然工人們第一時間被軍隊送回了車間,但是如果長此以往放任下去,誰知道德國會不會成為下一個俄國?
當年那個什麼主義可是在德國誕生的!這一點雖然德國的有識之士都不啃氣,但大家每次談到俄國的局勢時,內心深處的恐懼和嘆息卻一目瞭然。
德軍主力絕不能在俄國那個泥潭裡陷的太深太久,芬蘭、愛沙尼亞、立陶宛、拉脫維亞、波蘭、烏克蘭、喬治亞、亞塞拜然這些已經**和宣佈了自治的國家,是面對蘇俄這個泥足巨人的包圍網和緩衝區,誰知道布林什維克和他們那個主義會把俄國最終搞成什麼樣子?
德國不能冒被同化或者一起被異化的風險,這不是單純的國家利益的問題,這是顛覆了整個意識形態的問題!
正因為如此,在1918年3月初,德國陸軍統帥魯登道夫加緊了把主力從東線西調的行動,當然,還有一列列從佔領的俄國土地上運回來的穀物和糧食。
糧食是穩定一切壓倒一切的硬通貨,在1918年的這個春天!
於此同時,隨著德國將被佔領的俄國領土上的穀物和糧食掠奪一空,又正值春天這個青黃不接的時刻,1918年俄國史無前例的大饑荒終於爆發!
三年半的戰爭中,沙俄政府、臨時政府大規模的動員和徵兵,在使得俄軍成為全世界最龐大的軍隊的同時,也使得廣大的農村失去了自己的壯勞力,三年半的戰爭中,俄軍最多時曾高達500萬人。
當然,除了當初被魯登道夫在東線的成名戰,也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最大的一次圍殲戰,史稱“坦嫩貝格戰役”中一舉圍殲的俄軍主力第二集團軍之外,很多俄軍集團軍中三個士兵共用一把槍是常態。
第二百三十七章 烏里揚諾夫重新出山
1918年的春天對絕大多數俄國老百姓來說都是惡夢,沙皇和臨時政府那會兒至少大家還能吃得上飯,可現在哪裡都沒有多餘的糧食,從前線被士兵委員會解散和復員的舊沙俄軍隊幾百萬人成為返鄉的流民。
社會治安無可避免的陷入惡化狀態,這些為了祖國在前方奮戰了三年半還活下來的戰士,突然一夜之間醒來發現自己成了無家可歸的復員軍人,從離開部隊駐地的那一刻起,得自己管飽肚子,每個人手裡拿到的那幾個盧布在糧價飛漲的此刻根本都不夠買麵包的。
當然,布林什維克在招募和組建紅軍,可是要加入首先得問你支援那邊?社會革命黨人?孟什維克?還是布林什維克?
對大部分沙俄底層的官兵來說,很多人一輩子都是個文盲,更弄不清什麼叫做主義,什麼叫做剝削,什麼叫做革命,紅軍負責招募新兵的那些幹部們面對蜂擁而至要求參軍的復員軍人,最後選用的甄別辦法就是問他家裡有地沒有?
“長官,我家是貧農,家裡是種著幾畝地呢,可打的糧食怎麼也不夠交稅的,我覺得我符合參加紅軍的要求!”一個來自頓河的哥薩克復員軍人牽著自己的馬,跟負責招兵的紅軍新兵招募人員軟磨硬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