樣的,整個傅家店我也找不出來第二個了。我得先把你綁牢了才行,入了夥,你就算是上了賊船了。”
“什麼叫賊船?”周時英不滿。
“反正上船容易下船就難了”,林鴻文笑眯眯地說。
徐卿之知道林鴻文說這些是為了寬慰他,自己囊中羞澀,別人不知道,林鴻文卻是知道的,如此一來,別人也就不好說什麼了。
林鴻文見他不語,跟周時英說,“行,這事兒就這麼定了。”
周時英看著徐卿之樂,“他就這樣,你別嫌棄。”
“挑撥誰呢?”林鴻文貧嘴道,“卿之不是那樣人。”
“行了行了”,周時英拿了張單子給林鴻文,“你瞧瞧,這上面寫的是打算在中國大街那邊要賣的東西。”
林鴻文掃了一眼說,“正和我心意,那邊都是洋人,賣洋貨咱們累死也賣不過人家。但絲綢茶葉瓷器這些玩意兒,那條街上咱們怕是獨一份。”
林鴻文把單子遞給徐卿之,“卿之你看看,可有什麼要補充的?”
徐卿之看了看說,“現在還不好說,我得去那邊瞧瞧才能做判斷。”
之後的幾個月,林鴻文一直跟著徐卿之在布行和中國大街兩頭折騰。眼睜睜地看著中國大街漸漸地變了樣子,到處都是寫著洋文的牌子,雖然還有很多還在施工,但很多尖頂的、圓頂的建築都已經蓋好。各種顏色的牆壁,富麗的裝飾和雕刻,讓人彷彿置身異國他鄉。這條叫中國大街的街道,唯獨沒有的,就是那些紅磚綠瓦,雕欄玉砌的中國建築。
商行雖然還沒有開業,但徐卿之已經將整條街上的洋人認識得差不多了。林鴻文天天跟著他,也混了個臉熟。與洋人打交道並不輕鬆,有些不會講英文,或者英文說得南腔北調,徐卿之只能與他們連說帶比劃。有些還傲慢得很,根本就瞧不起中國人。所有人中,徐卿之最喜歡和猶太人、還有一個叫文森的美國人打交道。林鴻文問他原因,他說,“他們只講利益,不講其他,只要有利可圖,就是好夥伴。”
入夏之前,商行終於完工了。淡黃色牆體,墨綠色圓頂,視窗有好看的石膏花做裝飾。周時英曾經說過這是幾家商行合資蓋的,其中他們商行是最窮的,所以錢是朝隔壁美國商行的文森借的,約定分五年還清。周時英讓林鴻文起名,林鴻文想了想說,“書上說用眾人之力,則無不勝也,咱們就叫……合眾商行吧。”
“合眾人之力?”周時英說,“很好。”
林鴻文看了看徐卿之,徐卿之也說好,他又看向何穆,何穆說,“我不懂這些,只是聽著這意頭不錯。”說完便在店裡轉來轉去,看什麼都新鮮,螺旋樓梯讓他上上下下跑了好幾遍。店裡的佈置是由徐卿之一手包辦的,與周圍其他洋行相比,多了些中國韻味。暗紅色的桃木地板,牆壁上的彩畫,雕花的大門,門口掛著的燈籠,都成了這條街上獨樹一幟的存在。
貨品的擺放是按洋行的規矩來的,各種樣品擺成各種花樣,可供客人們隨意觸控。何穆站在由各色絲綢樣板拼成的圓盤前,忍不住的伸手摸了摸。
☆、34。第三十四章
“雖然你們最近沒少跑,但我還得跟你們交代一下”,周時英找了張椅子坐下說,“江邊那兒有個俄國人開的麵粉廠,還有一個正在建的教堂。唉,左一個教堂,右一個教堂,我初一十五想上柱香都找不著地方。”
“現在不就這樣麼”,林鴻文說,“連錢都是以盧布為主了。”
“唉,不說那個了,咱們接著捋”,周時英說,“再往這邊來,東商市①街有一個日本人的松花會,下趟街還有個日本人的寺廟。跟他們打交道的時候小心點,這些人看著沒什麼,一個個都陰得很。最後石頭道街②那兒還有個俄國人開的電影院,據說很新奇,你們哪天想去的話別忘了叫上我,剩下的我也沒什麼好囑咐的,你們都熟。”
“卿之前幾天跟美國人買了一批毛呢”,林鴻文說,“等貨到了你拿傅家店賣去。”
“喲,這可是搶手貨”,周時英說,“正好我最近招了幾個從南方那邊跑來的裁縫,都會做些洋裝洋服,這批毛呢來了,正好讓他們做幾件露露臉。對了,我剛才還在琢磨呢。”
“琢磨什麼?”林鴻文問。
“我想這邊兒叫合眾商行,那傅家店那邊也改了得了”,周時英說,“這才能讓人看出來,咱們的買賣做大了。 ”“我贊同”,徐卿之說,“這樣也會讓人覺得咱們的商行更可靠。”
“這沒什麼問題,也不是難事”,林鴻文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