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楊銘的俠義和武藝,也是個個歡喜。當晚軍中設宴,眾人歡飲,也算是為楊銘接風洗塵,當然每個人都知道遼軍將至,誰都不敢醉飲。
宴畢,楊銘問道:“大哥,遼兵這次南下有多少人馬?到哪了?”楊延昭把語氣一轉,道:“據細作得報,遼軍此次軍馬不下二三十萬,以蕭撻凜和蕭觀音奴為先鋒,遼國皇帝和遼國太后此次都親征,聲勢浩大,看來他們是想吞併我大宋,他們的先鋒部隊預計五天後便到。”楊銘憤憤的道:“早來最好,早些受死。”楊延昭一怔,他看了看楊銘,問道:“賢弟,你平時使什麼兵器?”楊銘道:“我有家傳寶刀一把,名曰冷月。”說罷拿出寶刀,楊延昭看後讚道:“真是把好刀。只是兩軍對陣,雙方將領都為馬戰,你這把刀雖好,卻只適合步戰,這樣吧,你先用我的長槍吧。”楊銘急道:“大哥乃軍中主將,小弟豈敢用你的兵器。”楊延昭道:“既然如此,我就叫軍中工匠照我使的長槍打造一把給你用吧。”說完喚人扛過一柄長槍來,只見此槍長一丈餘,槍頭寒光閃閃,扎一把紅纓,槍柄刻有細紋,楊銘不禁讚道:“好槍!”楊延昭道:“這是我平時上戰場所用的‘素纓蘸金槍’,乃家父所傳,它一直隨我奔襲沙場,殺死不少敵將。”於是叫軍中工匠打造一把與楊延昭一樣的長槍,又為楊銘量身置辦一身盔甲,為他配了一匹白馬。次日二人登上北城門,但見遠處一片遼闊,樹木排排直立,此時正值三秋九月,天高雲淡,楊銘看著遠處大片山川,不禁感慨道:“北地的燕雲十六州,本是我中國領土,如今卻為遼人所有。”楊延昭亦嘆道:“不滅遼人,何意收回這十六州,家父當年慘死北國,此仇不能不報。”當年陳家谷一戰,楊業中了遼人埋伏,內無糧草,外無援兵,最後身受重傷,力竭被擒,慘死遼地,使多少天下英雄為之揮淚。楊延昭指著城外的那片樹木道:“這些樹都是將士們往年所值,遼軍的騎兵最為厲害,進退極快,因此我們種這些樹以緩騎兵之勢。”楊銘點點頭道:“原來如此。”楊延昭道:“兄弟,我已經安排好城防,這兩日你好好練練馬上功夫。”楊銘道:“大哥說的是,戰場上廝殺不同於江湖上比拼,我這就練練。”於是楊延昭帶他到一空曠處練習騎術,楊銘本身會武功,又天生聰明,一學就會,因此不一會就領悟道騎術的精要,楊延昭又教了他幾路槍法,楊銘也很快學會,楊延昭笑道:“賢弟果然是武藝過人,真是佩服。”楊銘謙道:“兄長的槍法是天下無敵,小弟能學一兩式,真是有幸。”兩人又說了幾句,回軍營去了,此後楊銘又練了三天的馬戰和槍法,基本上掌握了馬戰的要領。第五天,探馬來報:遼軍以蕭撻凜為先鋒,率騎兵步兵各一萬,在離城八十里外下寨了。楊延昭正和手下將校商議軍情,聽到這訊息,楊延昭拍案叫道:“來得正好,我早就等不及了,趕緊聚集眾人,排兵佈陣。”
☆、第十八回:沙場並肩同戰遼,二楊奮威顯鋒芒(2)
遂城外,遠處煙塵滾滾,人嚷馬嘶,遼軍先鋒部隊已經抵達,城下宋軍早已嚴陣以待,當下北兵南向,南兵北向。宋軍陣中,一排人馬當先,正中者是楊延昭,你看他怎生裝束:身穿獸面甲,腰繫獅蠻帶,頭戴紅纓盔,肩披紅錦袍,腳穿鷹嘴鞋,左帶弓,右掛箭,手執素纓蘸金槍,胯下一匹赤色驃馬,果真是威風凜凜,英姿勃勃。楊銘在他右邊,騎一匹白馬,銀甲白袍,持一把長槍。其餘三位是楊延昭手下副將:嶽勝,使一口偃月刀,孟良,使一把大鎖斧;焦贊,使鐵槍。其餘將校各率本部軍馬。只聽遼軍陣中一通鼓罷,數騎緩緩而出,正中那人正是遼國南京都統兵使蕭撻凜,其子蕭排押在一旁,身後四員遼將緊隨,分別是蕭勝、蕭科、耶律其、耶律直,都全身鎧甲,各執不同的武器,蕭撻凜出陣叫道:“爾等宋人愚夫,天兵在此還不快倒戈而降,欲自尋死路乎?”宋軍中也大鼓一通,楊延昭領眾將而出,楊延昭罵道:“爾等遼狗,狼心之輩,屢侵犯我大宋,今日我楊六郎在此,誓要殺光你們!”遼人認為北斗七星中的第六顆主鎮幽燕北方,是他們的剋星,楊延昭抗遼多年,遼人懼之,遼人就把他看做是天上的六郎星宿下凡,故稱為楊六郎。楊延昭守衛遂城多年,屢敗遼軍,人們因此稱遂城為“鐵遂城”。蕭撻凜大怒道:“楊六郎又如何?敢與我大遼勇士相戰麼?”說罷使蕭勝出戰,當下蕭勝出陣搦戰,揮舞一把狼牙棒,耀武揚威。楊銘大怒,就要出戰,楊延昭道:“兄弟且慢,你今日來助我,我無以為謝,且看我力斬此人,作為禮物,以表謝意。”說罷挺搶飛馬而出,大叫道:“遼狗受死!”蕭勝舉狼牙棒相迎,金鼓齊鳴,兩馬相交,戰不數合,楊延昭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