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結果日本參戰不到三天,日本派出歐州那些懷有狼子野心的部隊全部葬身於歐洲戰場。
戰爭雙方就這樣彼此消長的情況下一直處於糾纏不休的戰爭中,當他們各自雙方都處於戰事疲憊的情況下,他們都想借助美國勢力,以達到消滅對方的目的,但是美國政府卻用貿易代替了一切!!
就這麼的反覆的援助,終於英法德國政府終於被美國詐幹了, 戰爭雙方几乎處於暴走邊緣,筋疲力盡。
由於一戰前期的積澱於歷史上當時地情景有了很大的不同,威爾遜的戰略也不是歷史援助英法等國的策略了。
而是想到了美國政府作為第三方勢力出兵,美國在戰爭初期不參戰是為了同交戰雙方做生意,以大發戰爭財。
而在戰爭後期由於各國財政枯竭,此時參戰搶奪戰利品遠比做生意更有利可圖,這是美國威爾遜考慮參戰的根本原因所在。
美國作為第三方勢力參戰之所以選擇在戰爭後期,這是由於交戰雙方都已筋疲力盡,美國只要站出來。
毫不客氣,不費吹灰之力的就能擊敗戰爭的任何一方。
甚至是雙方。
這樣就佔了很大地便宜——可以用最小的代價獲取最大地利益。
而任軍卻力勸威爾遜,美國在一戰中是中立,還是參戰、何時參戰、以何種形式參戰,取決於能否保持其“利益線”。
即在戰時利用戰爭形勢,以中立的地位牟取超額利潤,並趁機向世界擴張;,進而以仲裁員身份取得國際事務的支配權。
美國沒有參戰的根本原因是保持中立的利益線。
於是威爾遜考慮再三之後。
決定採取任軍的意見,美國政府舉起了‘維護世界和平,調停歐洲戰爭’的旗號。
美國以調停促成妥協,將兩大集團互相對峙和牽制地格局繼續維持到戰後,自身則因勢乘便為稱霸世界鋪平道路,進而以仲裁員身份取得國際事務的支配權。
就這樣協約國與同盟國戰爭雙方哪方也沒有取勝,哪方也沒有失敗,而是在美國政府牽著鼻子情況下。
進行了相互妥協,接受了美國政府提出停戰和解協議。
第一次世界的結果就這樣發生了改變,表面是任軍援助了德國,沒有讓德國走向戰敗,而實際上為德國與英法等國的矛盾再次激化,埋下了深刻的禍根!!
“麥克先生。
白宮到了。
”隨著嘎吱的一聲剎車聲之後,司機回頭禮貌對正悠閒靠著後座的任軍說。
“哦?”任軍就好像被從夢中驚醒一樣,一激靈支起了腰,聳聳肩抖抖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