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隨身檔案匣裡拿出一份檔案,道:“先生,山西廠那邊也想生產轟炸機,這是他們的設計草圖……”
為了便於楊銳觀看,周思緒已將飛機的三檢視放在最上。不看還好,一看楊銳卻‘咦’了一句,道:“居然是……六發。”
語言很多時候並不能實時表現所想。讓楊銳驚異的不是六發,而是——居然是混合動力的,而且兩臺噴氣發動機的佈置很奇怪:它不是在機翼上和機身有一定距離,而是直接粘著機頭;且位置也在機翼之上、不是之下;尾部的噴口也不在機翼後,而是對著半邊機翼。如果楊銳能回憶起後世蘇俄的安—72、美帝的yc…14,當即明白這種造型的作用,但他顯然對此並不瞭解。
在他的眼睛裡,這架六發轟炸機其實就是鵬式的改進版,得益於兩個噴氣發動機緊粘著機頭,它也僅僅是機翼加長了一小段,原本靠近機身的兩個螺旋槳發動機往外側挪了一挪,好讓兩個噴氣發動機塞進來,其他並無什麼大的變動。
“先生,這是山西廠的新構想。設計之初的主要考慮兩點,第一是鵬式七千高度時,最大速度只有四百八十公里,這個速度太慢了,很容易被敵方戰鬥機截擊;第二則是鵬式一萬米的升限還不夠,要想躲避地面的高射炮,最好要有一萬四千米的升限,但這顯然不太可能,所以只好將升限預定在一萬兩千米至一萬三千米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