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0部分(3 / 4)

小說:清末英雄 作者:尋找山吹

別是這一次他蠱惑滿清復辟,罵名千古。中日簽訂條約後,這些滿清遺老都滯留在天津租界,後在督察院的要求下被工部局引渡。洋人雖然庇護政治犯,但這些人可不是隻會發發宏論的政治犯,這些人全是勾結帝敵國侵略軍的判國賊,中外各國對此都無法接受,加上英法等國求著中國要為日本留一口元氣,也就是答應引渡了。

為表仁慈,溥偉等滿人被朱寬肅下旨免除了死罪,發回東北監視居住,軟禁一生;康有為這些人如此行徑剛好是自揭儒家之醜,也不殺,但要其認罪、進行思想改造,以破儒家之根基,讓世人看看儒家之私德只為君,不為國,實為欺世盜名、只圖功名利祿之徒。不過康有為這些人算是愚忠到底了,只肯認亂國之罪,不肯認儒家之罪,所以到最後也是格外開恩沒殺,同樣是軟禁一生。

康有為如此亂國之人在總理心目中都要比梁啟超印象更好,楊度背脊上升起一陣冷汗,可好在楊銳沒有其他限制,只是不許這個人做官,他當下道了聲‘明白’就出去了。

半個多月後,一篇由陸軍預備役局長蔡鍔少將撰寫,名為《軍國民主義與甲寅戰爭》的文章在中華時報上發表;數天後,由楊度署名,題為《大夫士與士大夫——戰國時代的文化重鑄》在帝國日報上發表;在輿論熱烈討論‘大夫士’‘士大夫’之分別時,梁啟超的署名文章《再論尚武精神》在滬上時報頭版刊出,加入‘大夫士’和‘士大夫’的討論。不過他完全是一副局外人的做派,只從尚武精神談起,但文章不可避免的提到了楊度的‘大夫士’榮譽觀和‘忠、敬、勇、死’四原則,雖然梁啟超評述這種‘大夫士精神’存在瑕疵,可最終還是拐彎抹角的肯定其是一定的價值,切合現今時代下的中國。

梁啟超雖然不曾為官,但他在滿清垮臺前被失勢,中日開戰後又鼓吹中日提攜,本來名聲都要臭的,可不想這兩次不但化險為夷,名望還居然上漲,著實讓禮部的王小霖感嘆此人真是命好。他此時也不在臺灣。而是到了滬上租界,和徒弟蔡鍔一南一北。鼓出起尚武精神來了。當然,他們的鼓吹基本是為了楊度造勢。這不由讓看到報紙的楊銳在想這楊度到底許了他們什麼好處,使得梁啟超這幫人這麼賣力。

“先生,好像是梁卓如在臺灣得了一些捐助,再網羅了一些前清國會議員,比如湯化龍、王揖唐、周自齊、王印川等人,還有一些早年的留日學生,如林長民、張東蓀、蔣百里、張君勵等,他們正籌備一個叫進步黨的政黨,打算下一屆議員競選中在國會中佔據若干席位。”王小霖主管文宣。圈子內的事情他比較清楚。“楊度和他們之間怕是有一些交易,不然這些人不會這麼賣力的鼓吹大夫士精神的。”

“這楊皙子!”聽到梁啟超聚了這麼多人,其中還有湯化龍、王揖唐、林長民、張東蓀、蔣百里這樣的名人,楊銳心中不由對楊度暗恨,忽然再想到那什麼蔣百里,他道:“這蔣百里不是陸軍大學的教官嗎,怎麼也被他們扯進去了?”

“先生,您有所不知啊,這蔣百里和蔡松坡一樣。是梁卓如的愛徒,對梁奉之如父,他們的關係非比尋常。”王小霖道。“文宣這邊是不是要對這些控制一下?”

“控制?”楊銳搖頭,“這幫王八蛋都在租界。只寫文章又不造反,怎麼控制?這租界就是一個藏汙納垢的地方,更是全國關注的重心所在。不收回來全國必定大亂。”

之前藏身於滬上指揮革命的楊銳因為屁股坐的地方改變,開始說起租界的不好來了。王小霖再想到自己也是如此觀想,心下不由暗歎。他道:“那郵路上呢?是不是……”

“也只能控制郵路了。其實控制郵路用處也不大。梁啟超這些人只在外貿口岸裡宣揚自己的那一套東西,再有就是一些內陸城市。但他的同黨家中都有錢的很,自己找人把那些報紙運入內陸也無不可,我們總不能搜查每一個人的行李吧。”楊銳說道。“讓他們去鬧的,不到百分之五的比例,那就不要想進稽疑院。”

“學生明白了。”王小霖道。

“那電影籌備的怎麼樣了?”楊銳轉而想起召王小霖來的原因了,其實是為了一部電影。筆記本里的電影都用黑白攝影機拍了下來,這一次後交給王小霖的是後世電影大明劫,但這不是母盤,只得找人重新拍一遍。

“這……先生,演員、場景、道具、劇本、拍攝,這些都沒問題,導演是以前拍軍事片的那幾位,算是有不少經驗,而且軍隊飛機飛艇都支援,這片子也快殺青了,就是…就是……”寫電影的小說不少,那些東西讓王小霖迅速變成了電影三把刀,說起東西來一套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