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他的立場,“每次國際會議上談判,我們都是幫德國人說話的,減免債務、裁軍談判、商約談判,那次不是偏向德國人?可他不能亂來啊。國際聯盟確實很重要,真要是和美國交惡,我們也就只能指望國際聯盟調停了。”(未完待續。)
ps: 注157:美國勞工部《勞工統計手冊》,p276。
注158:蔣百里,《從歷史上解釋國防經濟學的基本原理》,《蔣百里先生全集》第二輯
第三十八章 支援
在1936年之前,國際聯盟雖曾有過幾次出色的表現,但那只是針對一些小的領土糾紛,其中牽扯的利益極為有限,因而糾紛基本都能平息。但1936年的東非戰爭涉及到常任理事國之一義大利,且當時義大利陸海空三軍全線壓上,聲勢驚人,期間牽扯的利益更不少。
阿比西尼亞帝國確實貧瘠,但‘在流經阿比西尼亞幾個重要地區的尼羅河流域,英國有著直接和突出的利益’,是以英國從一開始就完全反對義大利入侵該國,可問題是法國對義大利的吞併行為持完全贊同的態度——法國擔心義大利會與暗中擺脫條約束縛、打算重新武裝的德國結盟,為了示好,法國不但不譴責入侵,反而暗中支援鼓勵。
若依照歷史,缺少中日干涉的東非戰爭將以國際聯盟對義大利虎頭蛇尾的經濟制裁而告終,然中日派出的維和部隊猶如當年沙皇俄國的歐洲憲兵,極其利落的重創了義大利空軍,制止了義大利的暴行。對此,法國雖沒有派出維和部隊,在口頭上對中日也頗多怨言,可心裡卻是完全感激的,第三者打擊義大利真是太合乎法國的心意了;
而英國,在中日蘇等國撤離索馬利亞之前她每天都心驚膽戰,但撤軍之英國國內輿論對國際聯盟東非維和行動評價甚高、讚譽非常,至於唐寧街白廳——為了進一步拉攏動盪中的義大利,維護歐洲之平衡局勢,他們不斷的在國際聯盟內部維護義大利。
中日出兵。英法得益。東非戰爭中所花費的近十億美元軍費最先希望由義大利承當,畢竟當初是她不顧警告悍然發動戰爭。可墨索里尼‘自殺’後義大利局勢一片混亂,生前墨索里尼的指定接班人利比亞總督伊塔諾·巴爾博居然在乘機回國的途中被己方戰艦高射炮‘誤認’而擊落。失敗的總參謀長巴多里奧被指控制造了這起陰謀,再之後就是墨索里尼的女婿齊亞諾伯爵在軍方的支援下秘密回國,並於三個月前突然發動軍事政變,把********還未坐熱的蘇維西等人逮捕,之後,他被國王和議會任命為義大利總理。
半年之內政局如此混亂,不說義大利掏不出十億美元,就是掏得出也沒有穩固的政府代表談判,而英法也不想過分削弱義大利使其心懷怨恨最終投向德國。是以最後軍費和賠償的解決只能由維和部隊佔領的意屬殖民地承當——國際聯盟接管意屬索馬利亞殖民地、以及當地的意屬資產,由當地收取的稅賦、拍賣意屬資產所獲得的資金作為維和行動的軍費和阿比西尼亞的損失補償,當這一切費用支付完畢後,意屬索馬利亞將歸還給義大利。
實事求是的說,意屬索馬利亞一年也難收三十萬美元,但此舉讓國際聯盟最少有了直屬殖民地和難得的聲望,成員國從四十四個激增到七十四個,全世界大部分人都相信有國際聯盟的存在,世界上不會再有侵略戰爭。
有大部分人就有少部分人。比如德國總理戈林。本來在見識到墨索里尼的‘悲慘遭遇’後,戈林和戈培爾等人曾不約而同的小心收斂,可當國際聯盟憲兵之一的中國因忍受不住軍備競賽的壓力向美國‘投降’時,覺得時機已到的納粹又重拾往日的囂張。在一次對奧地利大使的會談中,戈林聲稱近期就要向萊茵非軍事進軍,因為那裡是屬於德國的領土。
戈林的言論經奧地利大使外傳後引起了軒然大波。最先找到戈林抗議的是法國駐德國大使佛蘭索瓦·龐賽。見僅是法國佬單獨前來,戈林當時倨傲的表示萊茵蘭地區是德國的固有領土。進軍是實施國家主權,於是會面的結果不歡而散。
之後的事情則越鬧越大——按照洛伽諾公約的規定。法國有權對德軍進入非軍事區採取軍事行動,同時根據這個條約,英國有義務以他自己的武裝部隊支援法國。只是在法國政府準備採取軍事行動時,法軍總參謀長甘末林上將如早前歷史上那般作答:“一個戰鬥行動,不論多麼有限,都可能招致無法預言的意外情況。因此(政府)不頒佈總******,就不能遽然採取(行動)。”他所願意做的和實際能做的:僅僅是集中十三個師佈置在法德邊界附近,其目的只是為了加強馬奇諾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