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死的命運。他只有在那屬於自己的一個狹小的空間裡游來游去,一刻也不能停歇。一種無形的力量劃定了他的遊弋範圍。
第1節
湖汊港區位於沿江市的東南方,是沿江市下屬的三個郊區之一,其區委所在地位於城郊結合部的擴紅鎮,這個鎮佔地面積雖不大,但是因為是區委所在地,相對來說比較繁華。也許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沿江晚報發行部在擴紅鎮上也建有一個發行站——擴紅站。初開始,這個站在晚報諸多發行站中是並不為大家看好的一個站。因為這個站所處的位置不屬於沿江市的主城區,轄區內的居民大多數是改革開放後因為押土地才遷居到此的農民。吳瑞年建這個站的初衷只是想尋求有一個覆蓋率,因而對這個站的工作並不是很重視。建站後,他就近安排了一個家在站址附近的發行員在站裡當站長。這個發行員名叫廖建輝,是當地的一個民辦教師,不知因為什麼原因,在晚報發展之初進晚報發行部當了一名發行員。由於在開發徵訂時表現突出而引起了向東英的注意。當吳瑞年要向東英物色擴紅站站長人選時,向東英就推薦了廖建輝。這個時候擴紅站還不能稱其為一個獨立的區站,因為發行量非常小,它還只能是隸屬於城西才華站的一個子站,並不太引人注目。廖建輝接手擴紅站後,覺得這是自己一生中難得的一次機會,他有些雄心勃勃,不甘心自己所管轄的區站成為其它站的附屬站,他立志尋求獨立。因此建站以後,他摒棄了一切外來因素的干擾,終日駐紮在站裡,同投遞員們同甘共苦,早出晚歸,慢慢地竟將這個小站發展起來,最終使擴紅站的發行量遠遠超過了才華站,這一下令吳瑞年對他刮目相看。為了表彰他這樣的一種敬業精神,也為了向其它的站長樹立一個好的榜樣,吳瑞年將擴紅站樹立成了一個典型,同時也給了廖建輝在發行部應有的地位,自此後,擴紅站逐漸成了發行部一個不容忽視的大站。
當然廖建輝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一來歸功於他自己不懈的努力;二來也是時勢造人,他碰到了國家的好政策。在他接手擴紅站的時候,湖汊港區剛被沿江市規劃成了投資開發區,為了大力發展湖汊港區的經濟,沿江市政府搭臺,為湖汊港區引進了一些外資企業,隨著這些外資企業的進入,大量的人財物也湧入了擴紅鎮這個彈丸之地。使這個地方經濟迅猛發展,人們生活大幅提高,湖汊港區儼然成了沿江市的一個小特區,並且規模在不斷地擴大。其三,在擴紅鎮周邊有很多的小村莊,這些村莊的農民以前世世代代都靠種水稻為生,但是隨著沿江市的飛速發展,市政府為了保障沿江市的生鮮蔬菜供應,將湖汊港區規劃成了沿江市的蔬菜種植基地,這是一個龐大的菜籃子工程。為此,市政府斥巨資為這裡的農民實現了經濟轉型,這樣大的轉型面前,受益的當然是當地的農民,轉眼間這些村莊的農民們就變得有錢了。農民身上有了錢,在文化生活方面的需求一點也不比城市裡的人遜色。
廖建輝抓住這個時機,將報紙訂到了一個個村子裡面,在他的宣傳和推進下,有的村子幾乎是家家戶戶都訂得有沿江晚報。也因為這樣一個原因,擴紅站的發行量在不斷地增長
但是,廖建輝是一個很有頭腦的站長,雖然他做發行工作的時間不長,但是由於肯動腦筋,他很快掌握了發行這一行的運作規律,清楚地知道上到報社黨委、下到發行部主任,他們在發行量的追求上是沒有止境的。他們會不斷地要求各下屬區站將站裡的發行量最大化,因此在發行部有了一定規模後,每個月都對各個區站下有新的徵訂任務數。按照慣例是在區站原來報紙發行量的基礎上以百分之五到十的比例下達增長任務。並且這個數字是死命令,哪個區站如果完不成,站長就有可能被就地免職。
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廖建輝將區站發展到一定程度,充分取得了吳瑞年的信任後,就有意識地停了下來,在轄區內留下了大片大片的村莊沒有去開發。等到發行部下達新增任務數的時候,他再有步驟地進行新區域的開發,讓投遞員們感覺不到壓力的同時,自己也能月月完成任務。按照廖建輝自己的話來說,這就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如此一來,湖叉港區的大片大片的村莊就成了廖建輝家裡後花園的自留地,廖建輝想要增長數字,就像是去自留地裡摘小菜一樣的輕鬆。也因為他的這點小聰明,廖建輝很快就得到了吳瑞年的賞識。吳瑞年將他樹成了一個模範站長的典型,月月給予重獎。一時間廖建輝可謂是名利雙收。
然而再豐富的資源也總有枯竭的時候,最近廖建輝就感到有些力不從心了。尤其是中收訂開始前後,廖建輝聚然間感到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