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部分(3 / 4)

小說:民國大軍閥 作者:巴喬的中場

,成立西康省,劉文輝那邊卻一點動靜都沒有,王九齡對於這個就只能以靜制動,而不能老是盯著他們了。

西康省成立後,王九齡讓人統計了一下西康的人口,根據各縣之前統計的人口,整個西康現在大概有一千二百萬人口,不過不包括昌都地區,那邊被藏軍佔領,而四川據說有四千多萬將近五千萬人口,王九齡覺得自己的人口太少了,看來要趕緊發展經濟,吸納人口過來。

王九齡知道現在中國最缺的就是人才和錢,王九齡打算在西康先建立三所大學和在每個縣建立一所含高中和初中的中學,另外就是每個縣建無所小學,當然這個專案要是全面啟動,王九齡立馬就垮了,所以忘記了打算分五年完成,至少是在沒有意外的情況下五年完成,要是能發橫財可能一年足夠了。

另外人才方面王九齡打算招收那些正在手政治迫害的文化人來任教,比如魯迅等人,這些人目前由於對國民黨政策的不滿正遭受迫害,而忘記了是知道他們是一心為國的,只要不是外國勢力的走狗,人再激進,或者再保守,王九齡都可以接受。

不過從內心來講,王九齡還是喜歡那些三常五綱,遵守禮法的傳統知識分子,而西方的科技確實是我們所不能比的,那個我們要學習,至於文化,跟我們的根本沒得比,他們那種文化簡直就是垃圾,更不適合中國,作為後來人,王九齡已經知道文化斷層帶來的災難性後果,人們變得自私自利,毫無羞恥心可言,每一個商人為了利益,竟然毫不顧忌國家、民族利益,為了節省成本,用木頭、竹子代替鋼筋,建樓房、建大橋,修公路,為了節約飯館、酒店成本用致癌致病的鴨子油、地溝油代替食用油來做菜,而這兩個只不過是比較典型的,其他的就更多的不計其數,只有你沒有想到的,沒有他們沒做的。

因此王九齡請來黃侃、章太炎等眾多的國學大師,為的就是挽救國人的靈魂,王九齡不希望自己來了之後,自己手下的官員,商人,也是這副德行,要是那樣王九齡一定會殺到他們全部死光光為止。

學校雖然資金不足,人手也不足,但是忘記了選定了教材,目前王九齡就是掃盲,儘量讓每個人都識字,所以為了讓那些識字的秀才等等都願意出來教學,王九齡將大量的篇幅都用傳統教學,尤其是在小學裡面。

小學目前只開了語言(語文)和算術(數學)兩門課,學制是五年喝多地方都是一個老師教兩門課,不過師資太缺乏,沒辦法,好在這年頭那些圖書識字的人每個人都會算盤,所以也就沒什麼了。

中學原來分為初中和高中,但是為了加快培養人才的進度,王九齡將初中和高中合併為中學,學制縮少一年,改成五年制,今後要是有錢,王九齡打算實行小學、中學十年義務教育。

不過大學成立倒是出乎王九齡的意外,王九齡在向那些激進分子所說的保守分子發出邀請的時候,首先給每個人發了一封信,信裡面主要是闡述了不開文言文對國家和民族未來的危害,王九齡是親身經歷者,所以寫的情深意切,當那些國學大師們,和頑固派們收到這封信的時候,拆開看完的第一句話,就是“終於找到組織了”。

王九齡所想不就是他們所想嗎?現在終於有人願意給一個平臺讓他們盡情的發揮,要是再不答應,那以後就沒有機會了,自從新文化運動衝擊之後,肯學習中國傳統文化的人已經很少了,而學有所成的就更是少之又少,而忘記了青島的這批命人,都有五六十甚至七十歲了。

當王九齡看到有這麼多老頭來西康省,嚇了一跳,其實王九齡開的工資不高,很多人之前任教的工資都比王九齡開的高很多,因此王九齡也是抱著試一試的態度。

一個是因為他沒有錢,二來這些人的年紀那麼大了,未必會從沿海的花花世界來西康這窮鄉僻壤,可事實上王九齡低估了人們對理想的追求,大凡有機會幹自己想幹的事,又不會餓死,哪怕幸苦點,人們都願意,這就是信念的力量。

王九齡原本打算開辦一所大學,可是看到這麼多人來了,不得不開辦兩所大學,至於學生能考的上大學的學費政府承擔,還包一日三餐,總算招滿了人,王九齡實在不忍心打擊這幫老頭的積極性,助於後來來的只能先讓他們教中學去了。

當然這些大師來了王九齡還得重新跟他們討論如何制定課程,既不能光聽他們的,也不能光王九齡說了算,誰叫王九齡什麼都不懂呢,就像王九齡知道原子彈很厲害,可是中國沒有一個人懂,包括他自己在內,兩核彈的彈殼中國都造不出來。

這個時代很多教師都是沒有什麼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