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TCP/IP協議?”周正明非常感興趣地問道。
付新思索著回答:“TCP/IP協議是Transmission_Control_Protocol/Inter_Protocol的簡寫,中文譯名為傳輸控制協議/因特網互聯協議。又名網路通訊協議,是Inter最基本的協議、Inter國際網際網路絡的基礎,由網路層的IP協議和傳輸層的TCP協議組成。這個TCP/IP協議產生還不是很久,應該還沒有傳入我們國家。
TCP/IP協議產生於美國,在他之前,有一個阿帕網(ARPA)的存在。但是,在阿帕網(ARPA)產生運作之初,透過介面訊號處理機實現互聯的電腦並不多,大部分電腦相互之間不相容。在一臺電腦上完成的工作,很難拿到另一臺電腦上去用。想讓硬體和軟體都不一樣的電腦聯網,也有很多困難。
當時美國的狀況是。陸軍用的電腦是DEC系列產品,海軍用的電腦是Honeywell中標機器,空軍用的是IBM公司中標的電腦,每一個軍種的電腦在各自的系裡都執行良好,但卻有一個大弊病,那就是不能共享資源。
當時,科學家們就提出這樣一個理念,那就是所有電腦生來都是平等的。為了讓這些生來平等的電腦能夠實現資源共享,就得在這些系統的標準之上,建立一種大家共同都必須遵守的標準,這樣才能讓不同的電腦按照一定的規則進行‘談判’,並且在談判之後能‘握手’。
在確定今天因特網各個電腦之間‘談判規則’過程中,最重要的人物當數美國科學家瑟夫。正是他的努力,才使今天各種不同的電腦能按照協議上網互聯。瑟夫也因此獲得了與因特網之父克萊因羅克一樣的美稱‘網際網路之父’。
瑟夫從小喜歡標新立異,堅強而又熱情。中學讀書時,就被允許使用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電腦,他認為‘為電腦程式設計序是個非常激動人心的事,只要把程式編好,就可以讓電腦做任何事情。’
一九六五年,瑟夫從斯坦福大學畢業到IBM的一家公司當系統工程師,工作沒多久,瑟夫就覺得知識不夠用,於是到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攻讀博士,那時,正逢阿帕網的建立,‘介面訊號處理機’(IMP)的研試及網路測評中心的建立,瑟夫也成了著名科學家克萊因羅克手下的一位學生。
瑟夫與另外三位年輕人,溫菲爾德、克羅克和佈雷登參與了阿帕網的第一個節點的聯接。此後不久,BBN公司對工作中各種情況發展有很強判斷能力、被公認阿帕網建成作出巨大貢獻的鮑伯卡恩也來到了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
在那段日子裡,往往是卡恩提出需要什麼軟體,而瑟夫則通宵達旦地把符合要求的軟體給編出來,然後他們一起測試這些軟體,直至能正常執行。
當時的主要格局是這樣的,羅伯茨提出網路思想設計網路佈局,卡恩設計阿帕網總體結構,克萊因羅克負責網路測評系統,還有眾多的科學家、研究生參與研究、試驗。
六九年九月阿帕網誕生、執行後,才發現各個IMP連線的時候,需要考慮用各種電腦都認可的訊號來開啟通訊管道,資料透過後還要關閉通道。
否則這些IMP不會知道什麼時候應該接收訊號,什麼時候該結束,這就是我們所說的通訊“協議”的概念。
一九七零年十二月制定出來了最初的通訊協議由卡恩開發、瑟夫參與的‘網路控制協議’(NCP),但要真正建立一個共同的標準很不容易,七二年十月國際電腦通訊大會結束後,科學家們都在為此而努力。
‘包切換’理論為網路之間的聯接方式提供了理論基礎。
卡恩在自己研究的基礎上,認識到只有深入理解各種作業系統的細節才能建立一種對各種作業系統普適的協議,七三年卡恩請瑟夫一起考慮這個協議的各個細節,他們這次合作的結果產生了在開放系統下的所有網民和網管人員都在使用的‘傳輸控制協議’(TCP,Transmission…Control_Protocol)和‘因特網協議’(IP,Inter_Protocol)即TCP/IP協議。
通俗而言,TCP負責發現傳輸的問題,一有問題就發出訊號,要求重新傳輸,直到所有資料安全正確地傳輸到目的地。而IP是給因特網的每一臺電腦規定一個地址。
一九七四年十二月,卡恩、瑟夫的第一份TCP協議詳細說明正式發表。
當時美國國防部與三個科學家小組簽定了完成TC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