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部分(3 / 4)

小說:村頭那棵樟樹 作者:一意孤行

產生的呢?老蔡當時零零星星的跟蔡書舟講過一些,說什麼“老三屆”,毛主席號召廣大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教育教育再教育等,蔡書舟也小時候在家裡也見過一本《知識青年上山下鄉大有所為》的書,那個時候蔡書舟才上小學,放暑假“雙搶”午休的時候,蔡書舟在家裡翻箱倒櫃總會找一些比較簡單的薄薄的小冊子,躺在堂屋的竹床上翻著那些發黃的書本,比如《胡風反革命集團》、《批林批孔》、《紅旗》雜誌等等,其中就有那本關於知青上山下鄉的書,其實那個時候蔡書舟看那些書根本不理解,只是學學認字而已,後來蔡書舟上大學後,回來找那些書的時候,有的因為家裡很潮,有些書都爛了,大部分被蔡書舟那不識字的母親給拿去當柴火燒了,很是痛心。

其實那個時候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運動的提出,是和紅衛兵運動的衰落、和66、67、68“老三屆”初高中畢業生面臨的就業危機緊密地聯絡在一起。在這之前,應屆畢業生不是經過考試升學,就是透過一定的途經分配工作。但是,自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以後,批判了17年“舊”的教育制度,在毛澤東有關教育革命的一系列指示之下,忙著進行熱熱鬧鬧的“鬥、批、改”,學校既沒有招收新生,又沒有及時地組織畢業生升學、就業,而是一直狂熱地鼓動學生們在學校內停課鬧革命,批判修正主義教育路線,鬧得幾乎每一所學校都是派別林立,大字報鋪天蓋地,大小辯論不斷,今天鬥這一個,明天批那一個,這個說好得很,那個偏說好個屁。或者是這個罵那個保皇派,那個咒這個狗腿子,咒罵得不過癮了,甚至於發展到武鬥。

經過兩年多的鬧革命,真正熱心於紅衛兵運動、留在學校裡打派仗的,已經只是一小部份學生,大部份學生都對無休無止的辯論已持觀望的態度。可就是這留在學校的一小部份人,經常把革命和派性甚至於武鬥鬧到社會上,流血事件時有發生,影響了社會的正常秩序和人們的生活。更為迫切的現實是,老三屆們留在校內鬧革命,小學畢業急待升入中學的學生們就進不來,三屆小學畢業生也不允許老三屆們留在學校裡把文化大革命搞下去。

特別是1968年的夏季,全國三十個省市陸續成立了革命委員會,當時的話是實現了全國山河一片紅,要進入“從大亂到大治”的階段,毛澤東本人已為制止武鬥召集北京五大學生頭頭提出告戒,並明確提出:對紅衛兵要進行教育。10月14日,中共中央正式發出《關於大、中、小學復課鬧革命的通知》。老三屆畢業生分配不出去,新的學生進不了學校,怎麼落實復課鬧革命。

這時候,國家必須就幾百萬老三屆學生們畢業以後的出路儘快作出決定:怎麼辦?

怎麼辦呢,原先有過“四個面向”的說法,那就是面向農村,面向邊疆,面向工廠,面向基層。

但是,轟轟烈烈的文化大革命已經破壞了很多廠礦企業正常的生產秩序,有的地方還在進行武鬥,企業處於半癱瘓狀態,人浮於事現象極為普遍,根本不可能招收新的工人。即使是要招收工人的廠礦,名額也十分有限。

於是,客觀上四個面向就剩下了三個面向,那就是面向農村、邊疆、基層。而邊疆和偏遠省份的基層,就是農場或是農村。

1968年冬天的12月21日,中國大地上的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運動,起了一個急轉直下的巨大變化,掀起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潮。晚上八點,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在新聞節目中,播送了毛澤東的最新指示:

“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很有必要。要說服城裡幹部和其他人,把自已初中、高中、大學畢業的子女,送到鄉下去,來一個動員。各地農村的同志應當歡迎他們去。”

在那個年頭,毛主席的話,一句頂一萬句。對毛主席的指示,理解的要執行,不理解的也要執行。很多人一夜之間就立下了“毛主席揮手我前進,插隊落戶鬧革命!”的雄心壯志,真正是那個年代過來的人都知道的“落實毛主席的指示不過夜”。

第二天,全國所有的報紙都刊登了毛主席的指示和各地落實的情況,12月23日的《人民日報》報道:“。。。。。。訊息傳到各地後,全國的城鎮、鄉村、牧區和海島,到處一片歡騰。在震撼夜空的歡呼聲、鑼鼓聲和鞭炮聲中,各地軍民抬著偉大領袖毛主席的畫像和最新指示的語錄牌,揮動紅色寶書,舉行聲勢潔大的集會遊行。在歡騰的海洋里人們寫出了熱情洋溢的詩歌:北京傳來大喜訊,最新指示照人心。知識青年齊響應,滿腔豪情下農村。接受工農再教育,戰天鬥地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