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這個沙盤,運籌帷幄、排兵佈陣、決勝千里,可就並不是一句虛言空話。
雖然《後漢書?馬援列傳》中記載了聚米為谷、指畫形勢的立體地理模型,但其後的時代,真正供贊畫軍事行動的沙盤並沒有在實踐中推廣。
甚至可以說,在很長的時間內,幾乎沒有人用過。
這本來應該是個奇怪的現象,可在中國歷史上卻並不鮮見。
很多新科技、新創造、新發明都是中國人首先搞出來的,但後來不是失傳了,就是隻在紙面上寥寥數筆,並沒有推廣開來,更沒有在此基礎上不斷進步發展。
其中一個原因是知識的侷限性,沒有足夠的科學理論及技術對新的事物和原理進行支援。
所以,即便個別智商超群或技藝高超的人做到了發明、創新,但不代表所有的人都可以做到,很容易出現“身死藝絕”的情況。
另外一個原因則是跨行的隔閡,也就是發明創新者多數都沒有文化知識,記載於書的學問人則不懂科學技術。
於是,如果後人想按照古書記載重新還原這些科技、創新,就會發現記述得太過簡略,寥寥數語就需要反覆研究琢磨,甚至會有歧義和爭執。
比如炒鋼,是鍊鋼史上的一次技術革命,中國要比歐洲早一千多年。但在最早的史籍記述中,也只能找到間接的描述。
象《太平經》卷七十二中所記載:“使工師擊冶石,求其鐵燒冶之,使成水,乃後使良工萬鍛之,乃成莫邪(古代的利劍)耶。”
短短的一兩句話,首先是沒有明確提出炒鋼二字,其次是把炒鋼的工藝省略到了最精簡。
所以,在後世,關於中國的炒鋼便有了爭論。
有人為此感到自豪,老祖宗真厲害,領先歪果仁上千年;有人就說,這種方法在原理上說的通,但爐溫、去除雜質等問題難以克服,在技術上不可能。
徐齊霖在後世就曾看見過網上的爭論,你引經據典,我列舉資料,為此爭得唾沫橫飛、頭破血流。
老祖宗啊,讀書識字、記載於史的老祖宗啊,你們當時就是不去親自實踐,可多寫幾個字能死啊?
說了這麼多,就是說明一下中國歷史上的這些怪現象。
很多創新、發明雖然載於史冊,但後人讀之,更多地是把它當成一個故事,當成一個傳說或杜撰,當成一件說明什麼的事例。而不是真的去做,去實現,去證明。
就象李二陛下,雖然看過馬援“聚米為谷”的記載,卻並不知道是真是假,也沒有見地真正能夠指畫形勢的立體地理模型。
所以,當徐齊霖所制的立體沙盤呈現眼前時,帶給他的除了震撼,就是驚喜。
作為中國歷史上數一數二的能打的帝王,李二陛下對軍事方面的事物,有著直覺的敏感,以及狂熱的喜愛。
只要真的能把戰場的地形地勢偵察清楚,並以這種立體的形式展現出來。那李二陛下確實可以不出宮門,便能運籌幄幄,制定作戰計劃,或是掌握遠方的戰場形勢,甚至可以及時干預,指示方略。
同樣,這也是徐齊霖利用實物所提供的一個思路。對軍事指揮有著重大意義,說是里程碑,也不為過。
“……如果是在這裡排兵佈陣,與敵作戰。”徐齊霖繼續擺著小木人,作著解說,“依據這上面顯示的地形地勢,騎兵可以擺在這裡,步兵放在這裡……”
李二陛下馬上搖頭,說道:“這裡的地形不平,應是丘陵地帶,不利騎兵。”
徐齊霖看了看李二陛下,眨巴著眼睛說道:“這個,丘陵地帶也會有些平坦之地吧?”
李二陛下襬了擺手,也不想多做解釋。
徐齊霖年紀小,不懂戰陣很正常,若是他手下的武將,少不得要大加訓斥,甚至要重新考慮以後是否得用。
“我大唐軍怎麼是黑色的盔甲戰衣?”李二陛下隨手拿起一個小木人,在手中擺弄了兩下,把上面的小木牌牌摘了下來。
徐齊霖一副理所當然的神情,說道:“草民只知我大唐玄甲軍無堅不摧,強橫無匹,難道不是因皂衣黑甲而得名?”
李二陛下愣了一下,隨即捋須而笑,面露得意和驕傲。
隋朝末年,天下大亂,李唐集團趁勢而起,一統四海,建立光耀後世的大唐帝國。
這其中,當時的秦王,現在的李二陛下,幾乎憑藉一己之力打下了半壁江山,消滅薛仁杲、劉武周、竇建德、王世充等割據政權,統一了中國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