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點是船首形似鳥嘴,故稱鳥船由於鳥船船頭眼上方有條綠色眉,故它又得名綠眉毛。
廣船的基本特點是頭尖體長,上寬下窄,線型瘦尖底,結構堅固,有較好的適航效能和續航能力。
福船則最為有名,其船上平如衡,下側如刀,底尖上闊,首尖尾寬兩頭翹,提高船舶的抗沉效能,增加了遠航的安全效能。
徐齊霖綜合考慮之下,決定製造福船和沙船。一為遠洋航行,或是海戰鉅艦;二來則是沙船用於北方海區,適航性好、吃水淺、載重量大,可為運輸船。
而沙船出現於唐代,雖然在船型和製造技術上還有缺陷,但改進起來還不算困難。
福船作為一種新船型,則耗時耗力,要想製造成功,徐齊霖也不知道要花費多少時間。
儘管福船是由福建最早造出,但唐代造船能力最強、最重要的造船廠,卻是在揚州。光大型的造船場,便有五六個。
而徐齊霖已經請下聖旨,由大盈庫官吏攜帶,到揚州後會與揚州道造船大使聯絡,開始沙船與福船的建造。
當然,錢財是不會少花的。除了揚州市舶司的收入,大盈庫也將投入巨資,以儘快完成徐齊霖的造船大業。
夜晚,回到下榻的臨時宅院,徐齊霖吃過晚,又要忙著給李二陛下製造遼東遼西的沙盤。
地圖拿到了,長孫師的勘察資料也拿到了,徐齊霖才發現當時的地形地勢與後世差別極大,遠不是他能依靠後世知識輕易完成的。
要知道,遼金之前古人長途旅行的足跡並未穿過遼西走廊。
秦滅六國後,秦始皇下令大修馳道,這裡只開闢了無終(天津薊縣)至碣石(葫蘆島綏中),其間的榆關(山海關)至碣石正是遼西走廊的最西段。
也就是說,秦時遼西走廊並未貫通。秦漢至隋唐各朝,從中原到東北的主要路線是出榆關再順大淩河谷經建昌(現葫蘆島所轄)、朝陽轉而向東,跨醫巫閭山到遼東重鎮遼陽。
而且,在遼東遼西最早出現時,劃分東西的並不是遼河,而是在遼河平原曾經出現過的一座大澤,名為“遼澤”,或者也可以稱為“潦澤”,極言其廣大。
依據手頭上的資料,徐齊霖發現和他想象中的遼西走廊不同。
後世溝通東北和華北之間的那條最重要最寬敞的濱海大道,目前很不穩定,多是一些並不好走的山路,至少還不足以支援大規模車馬的通行。
這樣也就能解釋隋、唐征伐高句麗時,屢次失敗的原因所在。運輸道路不暢,難以支應大規模軍隊作戰的糧草供給。
而當時進入東北的成形道路應該是盧龍-平剛-柳城道,在商周時期就已經形成,在經濟和軍事上的作用也最大。
此路出喜峰口,沿灤河北上至平泉,到達右北平郡平剛,東至白狼城(喀左黃道營子),再沿大淩河到達柳城(朝陽),由柳城越過閭山進入遼東。
走這條通道到達平剛後,沿老哈河北上,就能直插匈奴左賢王庭,因此從西漢朝廷開始,便極為重視對這條道路的維護。
驃騎將軍霍去病北出拿下左賢王庭,就是西漢長期重視這條盧龍-平剛道的最終結果。
只要國力允許,就算沒有天才將領出現,漢軍也能長久保持對匈奴政權東側的高壓力。
當然在中央王朝的衰落期,比如東漢末年,東北少數民族也能透過這條通道對中原產生巨大的壓力,比如烏桓人。
曹操統一北方之後與烏桓人在此進行的決戰,也似乎在彰顯這條通道的價值。
但是,唐徵高句麗並沒有走這條路,徐齊霖也就不作考慮,而是著重於解決從目前的遼西走廊進入遼東的困難和問題。
其實誰都能從地圖看出來,遼西走廊的真正形態應該就是濱海道。
因為這條道路距離最短,又是在狹長的平原地區通行,無論是對於大規模部隊的通行還是大宗貨物的貿易都是最方便的通道。
但這條道路的成型卻很難,因為這條道路濱海,地勢低窪,一旦海洋漲潮就會成為一片澤國。
直到東北少數民族徹底入主中原的遼金兩代,修繕連通老家和被統治地區的快捷通道當然成了統治者最關心的工程。
遼西走廊的濱海大道終於得到了足夠的經費和人力去營建。也就是說,是“經過有金一代的經營,終於完成了傍海道的開闢,遼西走廊展現出雛形。”
一想到修堤壩攔海潮,又是辣麼長的距離,連徐齊霖也感到頭痛不已。財力、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