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不把潛艇當主力戰艦看待,因此潛艇絕不會輕易參加艦隊決戰),“乙”型潛艇在大戰期間的表現並不糟糕。在頭兩年的戰鬥中,一共有一百五十多艘“乙”型潛艇活躍在戰場上,其中大部分都集中在了北太平洋的航線上。兩年之內,平均一艘“乙”型潛艇擊沉的商船噸位接近十萬噸!換句話說,光這些“乙”型潛艇就足夠癱瘓掉口木的對外海運了。可問題是,“乙”型潛艇腿短的問題是無法解決的。
在“丙”型潛艇服役之前,帝國海軍還專門改裝了十多艘“乙”型潛艇,使其攜帶更多的燃料,只保留魚雷發射管裡的魚雷,充當補給潛艇的角色。另外一些則攜帶大量的魚雷,為其他潛艇補充魚雷。這也只是杯水車薪而已,最多隻能幫助部分“乙”型潛艇在海上多活動一段時間,而不能從根本上改變潛艇腿短的問題。
針對這一情況,帝國海軍提出了發展航程更遠的潛艇的要求。“丙”型潛艇也就應運而生。實際上,“丙”型潛艇是德國海軍9型潛艇的唐帝國版。當時,唐帝國要重新設計一種潛艇幾乎是不可能的,主要是時間問題,從立項到下水,怎麼也要花兩三年的時間吧,而美國參戰在及,帝國海軍急需一種能夠航行到中太平洋上執行破交與偵察任務的潛艇。結果,唐帝國直接挑選了德國的9型潛艇,並且做了一些簡單的設計修改。比如,將潛艇裡前壓水艙改為油艙,艏魚雷發射管增加到了六具(唐帝國潛艇的一大特色,加強了攻擊力量)。因此“丙”型潛艇的排水量比9型潛艇要大一些,航程也要稍微遠一點,完全滿足了唐帝國海軍的需要。
廖鴻鵬是第一批接受新型潛艇的艇長。在這次任務之前,他已經在北太平洋上進行過一次為期一個月的作戰巡邏,擊沉了幾艘美國的小型貨船(主要就是向阿留申群島運送貨物的美國船隻,而不是去口木的船隻)。戰果並不算大,幾條小貨輪加起來的排水量也不到五千噸。上次的作戰行動也主要就是檢驗潛艇的效能,以及讓潛艇上的幾十名官兵儘快熟悉新的潛艇。
二十多天前,廖鴻鵬在完成了作戰任務之後,返回了那霸港,按照規定,他們應該至少有十天的假期,以便讓官兵恢復精力。可第三天,廖鴻鵬就收到了新的命令,前往夏威夷群島執行作戰巡邏任務。走到半路上,他又接到了命令,在夏威夷群島最西面的中途島附近海域執行警戒任務。而這時候是三月二十九日。
任何一名潛艇艇長都知道這個命令的意義。作戰警戒任務就是在預定海域巡邏,監視海域的情況,如果發現敵艦隊就必須要立即把電報發出去。顯然,這是一個很危險的任務。潛艇發現敵艦隊的辦法有兩種,一是聽,而是看。聽就是用聽聲器來辨別那些船隻發出的聲音,判斷是戰艦還是普通的船隻,優秀的聽聲員都能夠透過聲音判斷出戰艦與船隻,可卻難以做出明確的判斷,比如戰艦的種類,數量等等。看就是用潛望鏡觀察,這樣才能夠準確的判斷出敵艦隊的規模,以及戰艦的型別。這同樣也很危險,在夜間,潛望鏡的觀察距離最多數海里而已,如果要看清楚敵人的主力戰艦,那就必須要進入敵艦隊的反潛巡邏範圍,潛艇的潛望鏡很容易被驅逐艦發現。
廖鴻鵬看了下手錶,已經是傍晚六點四十五分了(潛艇艇長的手錶都會根據潛艇活動的不同時區進行及時調整)。他朝站在潛望鏡旁邊的大副點了點頭,然後走了過去。在潛艇浮上海面之前,必須要先用潛望鏡確定海面上的情況,直到確認沒有敵戰艦在附近之後,才會上浮。
“深度15米,可以升起潛望鏡了。”大副看了眼深度表。
廖鴻鵬朝聽聲員看了過去。
“沒有聲音接觸!”
“那好,讓我先看看上面的情況。”廖鴻鵬走到了潛望鏡旁邊,把潛望鏡兩側的把手放了下來。
“停止上浮,準備升起潛望鏡。”大副立即喊了出來。
潛艇艏水平舵改平,停止上浮的時候,微微的震動了一下,然後就懸浮在了距離海面大概15米深度上。廖鴻鵬深吸了口氣,然後將潛望鏡推了上去,連線在潛望鏡上的伺服機構立即啟動,將潛望鏡抬出了水面。每一次升起潛望鏡都是一次冒險,誰能保證就在上面有一艘停止不動的驅逐艦?
潛望鏡順利升起,廖鴻鵬把眼睛帖到了目鏡的護眼套上,然後迅速的轉動了起來。他首先用短焦距鏡頭迅速的觀察了一下週圍三百六十度範圍內的海面情況,沒有發現有戰艦的影子。隨後,他長焦距鏡頭緩慢的轉動著潛望鏡,再觀察了一遍,確認海面上沒有戰艦。
“還好,沒有人盯上我們!”廖鴻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