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尼米茲的命令是不能違抗的,他只能按命行事。
十一點三十分,“馬里蘭”號上的雷達螢幕上突然出現了幾個微弱的閃光點。雷達操作員還以為是雷達又出問題了。在上次遭到轟炸之後,雷達就一直沒有完全修好,經常出現這樣哪樣的問題,除錯了十多天,都沒有除錯好。雷達操作員沒有立即把這一發現報告上去,而是找來幾個助手,開始檢查雷達。直到十一點四十分左右,在確定雷達沒有故障,而且那幾個閃光點越來越明亮的時候,雷達操作員這發現,那不是故障,那是敵人的戰艦!
接到訊息,金梅爾立即就下令艦隊全速前進,追上前面23海里處的敵艦隊,他的積極性立即就被調動了起來,如同一頭打了腎上腺素的公牛一樣的雄壯了起來。那可是三艘“主力艦”啊,三艘龐大的主力艦!
此時,金梅爾沒有仔細考慮,唐帝國至少有六艘戰列艦在這一海域活動,為什麼只有三艘,而不是六艘?也許,他考慮過了,而且仔細的考慮過了。另外三艘主力艦很有可能就在北面不遠處,只是雷達還沒有發現而已。金梅爾的這一推辭並沒有錯,當時美軍裝備的是第一代雷達,與唐帝國海軍的第一代雷達一樣,效能落後不說,還極為不可靠(唐帝國的第一代雷達的平均故障時間為2小時,簡直就是一堆廢鐵,根本沒有多少實用價值)。金梅爾不可能完全相信雷達的“發現”。敵人只有三艘戰列艦,八打三,穩操勝券啊!
除了“z艦隊”裡的那些巡洋艦,驅逐艦之外,此時已經追上來的“華盛頓快車”也在跟在加速,而且速度更快。這些戰艦不需要跟隨“z艦隊”行動,也就不需要按照那八艘老爺艦的速度(最快24節)前進。而且最大的問題是,兩支艦隊使用的通訊頻道竟然不一樣!“z艦隊”是直接隸屬太平洋戰區指揮的,而“華盛頓快車”實際上就是馬里亞納群島地方艦隊改編過來的。兩支艦隊用的通訊頻道完全不一樣。當“z艦隊”開始加速的時候,“華盛頓快車”的指揮官還認為金梅爾是要把時間趕回來,按照預定的計劃到達登陸場呢,根本就不知道前面還有一支唐帝國的艦隊存在。“華盛頓快車”也立即以最大速度前進,不出20分鐘就超過了“z艦隊”,當“賓夕法尼亞”號上的通訊員拿到“華盛頓快車”的電碼頻率時,已經是五十分鐘之後了,此時“華盛頓快車”已經超過了“z艦隊”6海里,距離第二特混艦隊不過17海里而已!可悲的是,“華盛頓快車”裡的所有戰艦都沒有雷達,而人眼的夜間目視距離最多不過數海里而已!
見到美國艦隊突然加速(此時,“高士廉”號上的雷達也已經開始跟蹤美國艦隊),常薦新也是大吃一驚,雷達操作員也已經透過這些戰艦的訊號反射強度判斷其為驅逐艦(美國在二戰初期的輕巡洋艦與唐帝國的驅逐艦排水量很接近,這也是唐帝國不發展輕巡洋艦的原因)。
站在常薦新的位置上,他能做出的判斷就是,美國艦隊已經發現了他們,因為其戰列艦的速度不夠,所以派遣速度更快的驅逐艦上來,進行魚雷攻擊,迫使第二特混艦隊減速,然後主力艦殺上來(美國戰列艦主炮的最大射程為17海里),只要追上幾海里,那些鉅艦就將開火,第二特混艦隊就在劫難逃了!
打,還是逃?常薦新只遲疑了半分鐘,然後就下達了命令。“艦隊轉向85,準備炮戰,幹掉敵人的驅逐艦!”
五分鐘之內,以三艘大巡為核心,五艘重巡兩前三後,十六艘驅逐艦(原本沒有這麼多,半路上,常薦新把一支船隊的護航驅逐艦拉了幾艘過來)為第二縱隊(靠北),第二特混艦隊迅速的展開為戰鬥佇列。雖然這些戰艦之前最多的任務是防空作戰,可炮戰也不差,至少那些主炮的炮手都有了用武之地。
十二點五十三分,艦隊打出了第一輪齊射,27門240毫米主炮,45門200毫米火炮幾乎同時開火,而此時,衝上來的“華盛頓快車”裡那艘輕巡洋艦上的指揮官才剛剛收到“賓夕法尼亞”號上發來的訊息:唐軍主力艦隊就在北面!
炮彈呼嘯著落了下來,可惜第一輪齊射全部打偏。“華盛頓快車”也在此時立即轉向,想逃到“z艦隊”的後方去,可已經太晚了,艦隊要轉向180度至少需要數分鐘的時間,而雙方距離已經不到12海里了,200毫米火炮的最大射程達到了14海里(實際上,在這個距離上,精確度極差,且只能對付驅逐艦這類小型戰艦),而240毫米火炮的最大射程達到了16海里。要拉開距離,“華盛頓快車”至少需要花20分鐘的時間,而這20分鐘之內,200毫米火炮可以進行80次射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