準表面淬火裝甲鋼板,表面硬度值達到了35到38,你要檢驗一下嗎?”
談仁皓去測量了鋼板的厚度,不過鋼板的硬度值只能在實驗室裡檢測,他只能在實驗結束後帶一塊鋼板的殘片回去,然後找技術部門的人員做再次檢測。
試驗非常成功,250公斤的穿甲彈設計的最大穿甲厚度為175毫米,而在第三次試驗中,炸彈甚至穿過了180毫米厚的鋼板,這已經超過了設計時的基本要求。接著,是500公斤級穿甲彈的試驗,三次實驗全都成功,其中第三次實驗穿透了235毫米的裝甲鋼板,而其設計的最大穿甲厚度是220毫米。
重頭戲是“劍魚”魚雷的水槽實驗。其方法就是將魚雷放在水槽一端的發射管裡,然後啟動其動力系統,魚雷將在500米的水槽中加速,這正是該魚雷的最小射程。在命中水槽另外一端的裝甲鋼板時,其速度已經達到了35節。當然,這樣的實驗是不完全的,“劍魚”魚雷是航空魚雷,當時並沒有計劃要發展艦載型號(後來因為其效能優異,海軍艦艇上也開始搭載加強了動力系統的“劍魚”魚雷),如果完全按照標準來進行實驗定型的話,那就應該投擲入水。不過,當時實驗場並沒有投擲裝置,因此只能夠按照艦載魚雷的方式,先測定其威力,而投擲試驗將在定型前的最後一次實驗中,由魚雷轟炸機在膠州灣裡進行。
整個試驗非常成功,裝了250公斤黃色炸藥的戰雷頭在150毫米厚的裝甲鋼板上撕出了一個直徑超過了三米的大洞。按照“劍魚”魚雷的設計指標,其最大的穿透能力達到了250毫米。只不過,當時只有一具實驗用的魚雷,而能否穿透250毫米的裝甲鋼板,這完全是依靠工程技術人員透過理論計算得出來的。
“殷總,你們的設計很成功,我會盡快把報告交上去的。那麼,下次的實驗什麼時候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