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這實際上是“菲律賓海戰”慘敗的一個重要原因)。幾乎所有的唐帝國海軍官兵都認為,美國海軍沒有實戰經驗,而且裝備落後,戰術落後,官兵的素質,心理狀態等等都不如自己,因此可以很快擊敗美國。
如果說“菲律賓海戰”是一記響亮的耳光的話,那麼“第一次馬里亞納海戰”就是一瓢冷水。第二特混艦隊作為帝國海軍最強大,紀律最嚴明,官兵素質最優秀,裝備最先進的艦隊,在全副武裝,而且是在作戰狀態下遭到美國艦隊的重創,還是一支實力小得多,素質差得多,裝備落後得多的美國艦隊的沉痛打擊。僅次一點,就足以讓很多還處於震驚,自大,或者是其他什麼感情下的唐帝國海軍官兵驚醒過來了。
美國這個對手絕不能小看,更不能輕視。在如此情況下都能夠讓唐帝國最強大的特混艦隊癱瘓,如果條件相當的話,那第二特混艦隊恐怕連一條火艇(用於大型戰艦之間交通與聯絡的小型動力艇)都回不來!
也正是從這次海戰之後,唐帝國海軍上下都開始重視這個對手,並且將其百到了與自己平等的位置上。這才是一種正確的對敵態度。也正是唐帝國海軍上下這種及時的,正確的認識,才避免了更多的災難。
同樣的,“第一次馬里亞納海戰”對美國海軍,乃至美國上下的衝擊也非同小可。
“菲律賓海戰”之後,美國海軍上下的態度與唐帝國海軍有點類似,真正能夠認清唐帝國海軍戰鬥力的人沒有幾個(尼米茲,哈爾西等優秀將領就是這少數人的代表)。巨大的勝利甚至讓很多美國人(主要是政客)認為,對唐帝國的戰爭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結束,勝利是屬於美國的。美國國內還出現了“速勝派”的論調,這最終就造成了“第一次馬里亞納海戰”的慘敗(當時,決定反擊亞松森島的決定不是尼米茲本人做出的,而是由上面施加壓力而產生的)。
當兩支特混艦隊一亡一傷的訊息傳回了美國國內後,連美國總統都驚得連夜(當時是華盛頓時間四日凌晨)召開了最高政府官員會議。訊息立即被封鎖,為了穩定國內的情況,美國政府宣佈獲得了大勝(擊沉唐帝國航母三艘,重創兩艘),戰局正在朝著對美國有利的方向轉變。而實際上,美**隊內部則是另外一番樣子。
尼米茲在第二天就召開了太平洋戰區(艦隊)高階將領會議,此時負傷的弗萊徹與哈爾西都還沒有被送回珍珠港呢。接著,尼米茲宣佈了新的調動命令,讓珍珠港內的八艘戰列艦,以及其他戰艦都做好了隨時出發的準備。
當然,這些軍事上的調動是次要的。慘敗帶來的影響更多的體現在美國官員與將士對這場戰爭的認識。美國總統在當月就修改了24年度(唐歷)的經濟與工業生產計劃,軍費增加了25%(其中絕大部分都投入到了海軍),新建造的戰艦(特別是航母)的速度加快,新研製的戰機也將提前裝備部隊。而調往太平洋戰區的軍隊,分配給太平洋戰區的物資也增加了很多。為此,美國甚至減少了部分輸往歐洲盟國的物資,把向歐洲戰場派軍的計劃延遲了三個月(極為重要),而向歐洲盟國提供的戰機(特別是先進的戰鬥機,以及重型轟炸機)減少了至少三成。正是這次戰役促使美國將重點放到了太平洋戰場上來,而美國在當年制定的“先西后東”的戰略計劃也受到了這次戰役的影響。
在美軍中,提高官兵的素質(特別是飛行員),儘快完成新式武器的裝備與訓練工作(特別是艦載戰機,雷達,新式高射炮,新式戰艦等),整頓軍隊的紀律(第17特混艦隊慘痛的教訓),提高部隊的戰備率,加強各作戰部隊的聯絡等等行動都很快展開。
從動員上來看,美國比唐帝國做得更徹底,這是美國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決定的。與唐帝國不一樣,美國無須為本土的安全擔心。雖然歐洲戰場很重要,但這並不會威脅到美國本土。在這次戰役之後,美國上下都認識到了一點,那就是擊敗唐帝國是整場戰爭的關鍵。只要擊敗了唐帝國,那麼波斯帝國,德意志帝國都不可能是美國的對手,獲得勝利只是遲早的事情(這實際上正是美國製定出“先西后東”戰略的基礎,為此,美國甚至可以放棄歐洲大陸上的盟友)。相反,如果被唐帝國擊敗,那麼就一切都完了。
相反,唐帝國卻沒有條件如同美國這樣,孤注一擲的將所有力量都投入到太平洋戰場上來,原因也很簡單,唐帝國不具備美國的地理條件。大陸上的威脅是唐帝國必須得考慮的。而且德意志帝國這個盟友的成敗也將直接關係到唐帝國的命運,唐帝國不可能拋棄德意志帝國,單獨與所有的敵人作戰。因此,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