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正是從這天晚上開始,美軍失去了索羅門群島東南部的制空權,而這對瓜島上的戰鬥,以及後來在倫內爾島上發生的戰鬥有著非常巨大的影響。
在談仁皓他們趕往預定會合海域的時候,另外兩支特混艦隊也在趕往預定的攻擊海域,一場新的戰鬥將在幾個小時之後打響。
第六十二章 艦隊的作用
在戰爭爆發初期,唐帝國海軍內部出現了一個很不協調的聲音,那就是,很多人(特別是海航的將領)認為艦隊已經沒有作用了。在航空兵大行其道的戰場上,透過部署在島嶼上的戰機就能取保制海權,而不再需要用艦隊去奪取制海權。
這種理論的依據有兩點,一是航空兵制勝論(與談仁皓這類航母派將領的航空制勝論是截然不同的),二是西太平洋上密佈的島嶼為航空兵進駐提供了基礎條件。
在最初兩年多與口木的作戰中,海航曾經一度證明了艦隊在岸基航空兵面前的脆弱性,而且在戰略大反擊中,海航的岸基航空兵起到了巨大的作用,特別是戰略打擊部隊(這實際上也屬於海軍航空兵範疇)對口木毀滅性的戰略大轟炸,讓更多的人堅信,透過在島嶼上部署戰機就能掌握制海權,艦隊在岸基航空兵面前將十分的脆弱。
馬里亞納群島戰役中,這一理論受到了第一次挑戰,特別是在三次大規模海戰中,岸基航空兵幾乎連參加海戰的機會都沒有,決戰都是在雙方艦隊之間進行的。可是在馬里亞納群島戰役中,海航的岸基戰機仍然起到了關鍵的作用,特別是在支援陸戰隊的作戰行動中,海安的岸基轟炸機的地位是艦隊所無法取代的(反之亦然)。
可在隨後的數次大規模戰役中,這一理論就被徹底的推翻了。不關是奪取萊城的進攻行動,還是進攻馬紹爾群島,吉爾伯特群島的戰役行動,以及隨後在威克島海域的兩次海戰,在索羅門群島海域的海戰,都證明了一點,真正能夠控制海洋的仍然是艦隊,特別是航母特混艦隊。雖然岸基轟炸機在戰場上有著很重要的地位,但卻不是決定性的力量。另外,真正脆弱的是在航母面前的島嶼機場,而不是島嶼機場面前的航母。
也正是從這個時候開始,再也沒有人提出“艦隊無用論”了。實戰證明了這一點,並且強化了艦隊的地位。不管鼓吹岸基航空兵的人有多少理由,卻永遠無法改變島嶼機場的三個天然缺陷。
一是島嶼機場的固定性。航母作為流動性的機場,可以在戰場上廣泛機動,除了可以規避敵人的打擊之外,最重要的是可以根據戰場上的實際情況進行靈活部署,而島嶼是固定不動的,部署在島嶼上的戰機也就最多控制周圍數百海里範圍內的海域而已,而且這個控制權並不牢固。
二是岸基航空兵的被動性。航母可以透過移動來避免危險,而島嶼是絕不能移動的。因此在岸基航空兵與航母的對決中,岸基航空兵永遠是被動的一方,而航母是主動攻擊的一方,而戰場被動的一方最有效的辦法也就只能是積極防禦,而防禦是永遠無法抵消進攻的,因此岸基航空兵就只能被動挨打。
三是島嶼的地理侷限性。在西太平洋與西南太平洋上確實有很多島嶼,而且其中部分島嶼適合建立機場,部署岸基航空兵,可是在廣袤的太平洋上,絕大部分海域是沒有合適部署航空兵的島嶼的,因此岸基航空兵的作戰就受到了極大的限制。這種地理因素的限制又是無法改變的,因此這也決定了岸基航空兵有限的使用範圍。
正是這三點因素最終決定岸基航空兵只是戰場上的配角,而絕不是主角。奪取制海權的關鍵性力量仍然是艦隊,以往是戰列艦隊,而現在是航母艦隊而已。交戰雙方也都很快的意識到了這一點,因此才拼了命的建造大量的航母,而不是拼了命的修建大量的島嶼機場。同時,數次大規模航母之間的決戰也都是為了爭奪制海權,為了摧毀對方的艦隊。
從這個角度上來看,艦隊的地位是沒有任何兵力或者兵種可以取代的。
這是從理論的層面上進行的分析,而在實戰方面,艦隊透過突然襲擊摧毀敵人設在島嶼上的機場,從而奪取制空權,並進一步奪取制海權,就是具體的表現了。
在談仁皓的這一系列進攻安排中,摧毀馬基拉島與倫內爾島上的美軍機場只是戰役的一小部分,而他最終的目的是要用兩艘航母組成的特混艦隊去炸掉美軍在所羅門海南部與西南部那些島嶼上的機場,為陸戰隊與炮擊艦隊前往莫爾茲比港開啟通道。這個打擊任務就自然的落在了第二特混艦隊與第四特混艦隊的身上了。
兩支特混艦隊在十二日下午在新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