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8部分(3 / 4)

十多年“休戰期”是航空業發展的黃金時期,也是航空作戰理論迅速發展的關鍵階段。而在第二次全球戰爭爆發之前的幾年裡,隨著航空技術的進步,飛機也產生了巨大的變化。比如,在一戰中,大部分的戰鬥機都是多翼飛機,這主要是發動機功率不夠,單翼機難以提供足夠的升力,而且靈活性不足導致的。而在這時候,單翼機逐漸成為了主流,其優勢也越來越明顯,特別是在速度上,單翼機因為自身阻力更小,比多翼機有著天生的優勢。另外,全金屬結構,半硬殼,硬殼式機體結構的出現,都極大的改變了飛機的面貌。

也正是在這一時期內,航空作戰理論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各個國家都出現了航空理論方面的先驅,也就是如同廖漢翔這類第一批支援航空作戰制勝論的軍人。唐帝國並不是這場革命的發起者,但也絕不是落後者。從戰爭爆發前三年開始,唐帝國就一直在努力的提高自己的作戰飛機的效能水平,而且從來沒有停止過新式飛機的研製與開發工作。隨著戰爭的爆發,唐帝國海軍的主力艦毀於一旦,剩下的三艘航母扛起了整個海軍的脊樑,並且發動了戰略反擊,最終不但戰勝了口木,而且還證明了一點,那就是航母已經取代了戰列艦,成為了海戰的絕對阻力!

在此情況下,唐帝國海軍航空兵在戰機研發方面投入了更為巨大的力量。從“食雀鷹”到“禿鷲”,再到“隼”,唐帝國海軍的戰鬥機不但改變了落後於敵人的局面,而且還在效能上壓倒了對手。在轟炸機方面也不例外,可問題是,戰爭還沒有結束,敵人還沒有被打敗,而且敵人也肯定在研製更好的戰機,那麼,唐帝國就不能停下新戰機的研製工作,海軍也需要更好,更先進的戰機,以此來戰勝敵人!

在“隼”的研製工作結束之後,海軍裝備技術辦公室就向沈飛,哈飛,南飛三家飛機制造廠下達了新的任務書,要求這三架公司拿出新戰機的設計方案來,而海軍提出的第一份技術要求就是,新的戰機必須在效能上比“隼”提高20%以上,另外,還得針對“隼”所暴露出來的一些重要問題做出適當的改進(比如彈藥過少)。

這個任務並不簡單,“隼”的極速已經達到了320節,如果提高20%的話,那麼就要達到385節,而在海軍下達新的技術指標的時候,根本就沒有一種合適的發動機能夠提供如此強勁的功率,讓戰鬥機飛得這麼快!

當時,沈飛首先提出了一個方案,那就是仍然採用“隼”式戰鬥機用的發動機,然後全面修改氣動佈局,增加鋁合金的使用量(甚至提出了用新出現的鎂鋁合金來製造戰鬥機的主結構),修改戰鬥機的結構,減輕戰鬥機的重量,最終達到海軍提出的指標要求。不過,這個計劃立即就被否決了。一是太輕的戰鬥機在海軍並不太適用,只有陸軍才需要重量輕的戰鬥機。二是成本太貴了,如果增加鋁合金的使用量,甚至用鎂鋁合金來製作戰鬥機的主結構的話,那麼採購一架新式戰鬥機的價格足夠買五架“隼”了。三是這種改進而來的戰鬥機的升級餘地並不大,很快就會落後,而海軍需要的一種全新的戰鬥機。

當時,哈飛,南飛也提出了相應的總體設計計劃書,可也都被海軍給否決了。這兩架飛機制造公司都在忙著生產戰鬥機,轟炸機,而且還承擔了為陸航研製新式轟炸機的任務,因此難以集中力量為海航研製新式戰鬥機。

到24年下半年,三家飛機制造廠多沒有拿出讓海軍滿意的設計出來。也就是在這個時候,戰場上的情況出現了變化。美國陸軍航空兵的p…51d“野馬”式戰鬥機首先出現在了歐洲上空,開始為前往德國的重型轟炸機群護航。而同時,英國空軍也裝備了更好的“噴火”式戰鬥機。接著,p…51d出現在了太平洋戰場上空,並且與唐帝國海軍航空兵多次交手。

敵人的刺激肯定是海軍的最大動力,p…51d的速度超過了海軍裝備的“隼”式戰鬥機,甚至比岸基型號的“隼”(比艦載型號減輕了不少,速度更快一些)還要快不少。雖然“隼”更為堅固,而且火力更為兇猛,在戰場上並沒有吃多少虧,但是這無疑是扇了海軍一記耳光,不管p…51d是不是比“隼”更好一些,對唐帝國海軍來說,讓敵人的戰鬥機比自己的飛得更快,那是絕不能容忍的事情。

也就是在這時候,海軍裝備技術辦公室向三架飛機制造廠下了死命令,必須要在半年之內完成設計,並且爭取在25年中期完成試飛工作,讓新式戰鬥機裝備部隊。而當時,沈飛的第二次設計工作已經完成了一大半,在收到了海軍的死命令,以及新的設計指標之後,沈飛的工程師立即加速,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