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條航空魚雷以超過50節的速度逼近了戰列艦。相對而言,魚雷對戰列艦的威脅更大,畢竟戰列艦的水下裝甲帶很難抵擋住魚雷的直接攻擊。“合肥”號的艦長就首先規避了魚雷攻擊,戰艦以最快的角速度向左轉向,爭取將艦首對準魚雷來襲的方向,減少戰艦的被彈面積。這一努力很快就收到了效果,三條航空魚雷跑完1000米的距離時,“合肥”號已經轉向近60度,戰艦的被彈面積減少了一半,結果,三條魚雷全都從戰艦前方穿過,沒有能夠命中戰艦。
在戰列艦規避魚雷攻擊的同時,四枚航空穿甲彈也已經當頭落下。因為戰艦在竭力規避魚雷,所以就難以同時“照顧”到頭頂上的炸彈。為了避開炸彈,戰艦上的高射炮還在朝著那些落下的炸彈開火呢,可是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下,要想用高射炮擊中炸彈,這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因為戰艦全速左轉,第一枚炸彈落在了戰艦右舷外200多米的海面上,沒有對戰艦構成什麼威脅。第二枚炸彈也落在了右舷外,距離要稍微近一點,距離戰艦大概只有100米左右。第三枚炸彈落在了戰艦左舷外的海面上,仍然沒有能夠直接命中,只是距離只有大概50米,炸彈在海面下爆炸產生的衝擊波連司令艦橋裡的官兵都能夠感覺到。第四枚炸彈沒有“錯過”目標,直接砸中了戰列艦甲炮塔前方的甲板。爆炸時的巨大威力震壞了司令艦橋上的所有玻璃,裡面的官兵幾乎全部受傷。萬幸的是,並沒有人陣亡,谷甄雲也只是被幾塊玻璃劃傷,流了點血,另外還有輕微的腦震盪。
這枚1000磅航空穿甲彈沒有能夠擊穿“合肥”號的水平裝甲,這主要就是“合肥”號的水平裝甲得到了強化。第三批“新省會”級戰列艦建造的時間比較晚,而在此之前,因為戰列艦主要執行炮戰任務,且炮戰的交火距離都比較近,所以戰艦的主要中彈部位在側面,戰列艦上的側舷主裝甲也是最為堅固的。可是在太平洋戰場上的數次戰鬥正式,戰列艦受到的主要威脅已經不再是敵人的巨型穿甲彈,而是敵人轟炸機投下的航空炸彈。另外,戰列艦之間的炮戰距離也不會很近。在這兩種情況下,戰列艦上最容易受到打擊的就是水平部位了,不管是航空炸彈,還是從遠處打來的炮彈,幾乎都是垂直落下的,因此加強水平裝甲的厚度勢在必行。在第三批“新省會”級戰列艦開工建造的時候,海軍裝備技術辦公室就根據這一實戰總總結出來的經驗,要求加強戰列艦的水平裝甲。可當時“新省會”級在進行了第一次改進之後,其排水量已經嚴重超標,除非使用功率密度更大的鍋爐,不然再增加裝甲厚度,就只能夠使戰艦的速度降低到無法接受的程度,可當時並沒有更好的鍋爐。無奈之下,第三批“新省會”級戰列艦上減少了部分次要部位裝甲的厚度,同時將水平裝甲的厚度增加到了180…210毫米,主炮炮塔的頂部裝甲增加到了230毫米,這比以前的厚度足足提高了五成!這樣也控制住了戰艦的排水量,最終沒有使戰艦的速度降低。
戰列艦炮塔附近的水平裝甲肯定是最厚的,因為下面就是主炮彈藥艙,而主炮彈藥艙絕對是戰艦上最關鍵的部位。這枚1000磅的航空穿甲彈最多也就只能擊穿120毫米厚的裝甲,根本就無法擊穿210毫米厚的裝甲,結果只是在戰艦表面上爆炸,並沒有威脅到戰艦內部的安全。
被命中一彈之後,“合肥”號絲毫沒有減速,而是繼續以31節的速度逃逸。這枚炸彈對“合肥”號的打擊並不算嚴重,只有甲炮塔的液壓旋轉機構出了點小問題,而谷甄雲等受傷的指揮人員也在簡單爆炸之後回到了指揮崗位上,第六特混艦隊也沒有因此而失去統一的指揮。
可就在“合肥”號遭到攻擊的時候,第三批“蚊”式轟炸機群到達了艦隊上空。這批機群有足足五個中隊,90架的“蚊”式轟炸機,另外為其護航的還有三個中隊的“噴火”式戰鬥機。江文翰等防空戰鬥機發現了逼近的英國機群之後,立即就轉移了目標,放棄了已經投下了炸彈,正在逃跑的敵機,轉而去對付新到達的敵轟炸機。可這次的攔截並不成功,護航的“噴火”式戰鬥機飛在了轟炸機群的前面,當江文翰他們趕過去的時候,就首先與三個中隊的“噴火”式戰鬥機遭遇。
這也是唐帝國海軍在大規模海戰中第一次遇到英國皇家空軍的“噴火”式戰鬥機。在此之前,帝國海軍航空兵只在地中海戰場,以及非洲這邊偶爾遭遇過皇家空軍的“噴火”,或者是英國皇家海軍的“海火”式戰鬥機。從以往的交戰結果來看,不管是“噴火”,還是“海火”,其初期型號的效能與“金鷹”相差並不大,比“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