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觀點差點讓斯普魯恩斯絕望,因為這證明了美國,即使算上英國等所有的盟國,就算是全世界共同對抗唐帝國,也不見得能夠擊敗唐帝國,這就如同第一次全球戰爭的結果一樣,在德國幾乎快要戰敗,波斯帝國內憂外困,只剩下了唐帝國在堅持作戰的時候,唐帝國仍然能夠擊敗所有的敵人,如果不是美國及時出面“調停”,並且施加強大的政治與軍事壓力的話,唐帝國將肯定能夠最終擊敗英法等敵對國,再次獲得勝利。
這同樣也讓斯普魯恩斯看到了希望,特別是他在海軍部看到那份情報時,更是覺得希望很大。如果唐帝國爆發內亂的話,就算唐帝國海陸兩軍仍然堅持奮戰,可最終,唐帝國肯定會乞求和平。到時候,就算無法真正擊敗唐帝國,戰爭也會結束,而且是以有利於美國的方式結束,唐帝國在戰爭期間的所有戰果都將化為泡影,甚至連起戰前所擁有的利益都得不到保障。這樣,唐帝國的國力必然會被嚴重削弱,當戰爭再次爆發的時候,唐帝國戰敗的可能性就大得多了。
因為所掌握的情報相當有限,所以斯普魯恩斯對唐帝國國內發生的事情不是很清楚。可如同他一樣,大部分的美國人都將希望寄託在了唐帝國的內亂上,而且都很清楚,如果唐帝國首相薛希嶽在內部鬥爭中失敗的話,那麼唐帝國就完蛋了。事情發展的速度超過了斯普魯恩斯的預料,就在斯普魯恩斯回到了珍珠港之後不久,新的訊息就送了過來,唐帝國首相已經平息了國內矛盾,在內部鬥爭中獲得了勝利,而且是透過最高法院,兵不刃血的就獲得了內部鬥爭的勝利。唐帝國沒有發生內亂,也沒有爆發內戰,唐帝國的軍隊仍然在前線奮勇作戰,戰爭仍然在朝著對美國很不利的方向發展。
在收到這條訊息的時候,斯普魯恩斯知道戰爭結束了,至少在他看來,戰爭打到這個時候就已經等同於結束了。唐帝國仍然在作戰,而且在其內部矛盾被平息下去之後,唐帝國能夠爆發出來的戰爭實力將遠遠超過美國,就算此時美國沒有經歷那麼多的失敗,仍然處於巔峰狀態,就算美國海軍沒有在戰爭中損失一艘戰艦,擁有十幾艘航母,也不可能在太平洋上取得勝利,更不可能獲得這次戰爭的勝利。
如果斯普魯恩斯是美國總統的話,他會謀求和平,某求體面的結束這場戰爭,結束美國公民,以及美**人的困難與犧牲。可斯普魯恩斯不是總統,他也不是政治家,他也沒有用政治家的頭腦來思考問題。當時,美國國內確實出現了反戰浪潮,可都被迅速的平定了下去,甚至可以說是鎮壓了下去。任何一個政治家都不會在這個時候選擇結束戰爭,選擇向敵人乞求和平,這與自殺沒有兩樣。而當所有的政治家都抱著這個想法的時候,那麼戰爭就不可能結束,直到美國被徹底擊敗之前,戰爭都不會結束。也正因為斯普魯恩斯不是政治家,不是總統,所以他無法決定戰爭在什麼時候結束,他只能服從命令,繼續在戰場上奮戰,盡到一個職業軍人的職責與義務。可以說,到此時,支援著斯普魯恩斯繼續戰鬥下去的已經不是獲得勝利的希望了,而是他作為一名職業軍人的責任感與榮譽感。而且,就算他現在退卻,他現在放棄,也會有別的人來頂替他的位置。而對斯普魯恩斯來說,他需要追求的也不是勝利,而是儘可能的在戰爭結束的時候,讓更多的孩子回到他們的親人身邊,在撫慰戰爭的傷口的同時享受生命與生活中的美好時光。
這種新境上的變化讓斯普魯恩斯痛苦不堪,他覺得自己不再是一名將軍,不再是一名指揮者數萬官兵的司令官,而是一頭野獸,一頭被困在了籠子裡面,而且眼看著死亡一步步的靠近,做著絕死掙扎的野獸一樣。這種感覺讓他很痛苦,也讓他很迷茫。掙扎有用嗎?抵抗有用嗎?可是除了掙扎與抵抗之外,他還能做什麼?
在國內不到一個月時間內所經歷的事情讓斯普魯恩斯改變了很多,這些改變不在他的神色與外貌上,而是在他的內心與思想上。回到珍珠港之後,斯普魯恩斯仍然在按部就班的做著他的事情,盡到一名艦隊司令官的職責。
時間就這麼的流逝著,很快就到了27年,當兩支嶄新的艦隊進入了珍珠港的時候,其他的美軍官兵都在歡呼,可斯普魯恩斯卻並沒有一點的喜悅,在他看來,那一艘艘的戰艦不過是準備給唐帝國海軍增添戰績的靶船,而那一張張幼稚的面孔中會有一大部分將成為阿靈頓墓碑上的名字!
第七章 強心針
斯普魯恩斯的絕望感並沒有影響到他人,至少沒有影響到那些遠離戰場的,在美國本土辛勤勞作的工人。國家本身就是一臺巨大的機器,一臺暴力的機器,而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