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是都屬於帝國物理學界的泰山北斗,大部分的年紀都在60歲以上。
支援使用原子彈的主要就是直接參與了“盤古計劃”的物理學家,以及工程師。論知名度,這批科學家遠不如那些泰山北斗,但是其在“盤古計劃”中起到的作用都非常重要,甚至可以說,如果沒有他們的實質性工作,原子彈就搞不出來。而這些科學家與工程師也有幾個共同特點。一是大部分人都將其畢生的精力貢獻給了“盤古計劃”,其中很多人甚至數年沒有與家人聯絡過,全身心的投入到了這項龐大的工程中來。二是以實驗物理學家,或者是工程師為主,幾乎都是實幹型的人才,雖然其在理論研究方面並不怎麼樣,但是其在動手能力方面明前要比理論物理學家強得多。三是都屬於中青年,當時聯名給首相寫信的200多名科學家與工程師的平均年齡不到45歲。
當時,堅決反對的幾十名科學家是認清了核武器的巨大威力所帶來的毀滅性後果。可以說,這些科學家都有著巨大的遠見性。一枚原子彈就足以摧毀一座中型城市,數枚原子彈就可以摧毀一座大城市,而且研製氫彈的理論已經提出來了,最保守的估計,氫彈的威力都是原子彈的十倍以上(實際上遠不止,原子彈的最大當量也就20萬噸tnt左右,而氫彈的當量幾乎是無限的,歷史上爆炸的最大當量的氫彈為5000萬噸,而設計成功,沒有爆炸的氫彈的當量達到了2億噸),那麼一枚氫彈就能摧毀一座大城市。作為終極武器,只要掌握了的國家就會不惜工本大規模